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30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图通过分析学习型组织开发与地域化——吴化的必然联系,思考探索重塑传统化,寻求开发苏州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苏州老城区社区体育环境设施已成为影响居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极不相称。针对苏州老城区的特点提出,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结合古城区改造,规划好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引导居民健身锻炼消费;经营性体育场所转变思路,将服务重点转向中老年群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苏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两届本科生教育实习状况的调查剖析,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情况,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寻找教育实习管理的经验和启示,旨在深化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实习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实习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论文提出《苏州民国艺文志》蕴含价值,充满新意,堪称创新之作。它是研究民国时期江南乃至全国艺文现象的史料书、工具书,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清代苏州万卷藏书家形成的社会背景、历史源流着手,指出抄书仍是历代藏书家增加藏书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精抄精校泽被后世和楼名典雅用纸讲究等方面,阐述清代苏州万卷藏书家抄书活动与一些典型特点及其不朽功绩,并著录其流传及现存状态、藏地。  相似文献   
6.
温州和苏州代表了两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不同的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中国改革初期,温州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导致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而苏州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缺乏,选择了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量的边缘社区。边缘社区空间的变化,不仅使得社会问题增多,同时也弱化了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强化边缘社区党组织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加速边缘社区转型,必须从社区的具体实际和面临的问题出发,明确党组织在集中居住社区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机构中的主导作用;转变党的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的利益整合功能,维护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寻求财力支持,建立稳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借助当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活动以及党员进社区活动等契机,寻找社区党组织的发展点与生长点;加强人力资源与制度规范环节,引领社区党员与群众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画市场至明代日益发展、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苏州地区。明代苏州地区书画交易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初期书画家迫于生计,选择相对隐蔽的私下的物质交易方式;明代中晚期,书画家靠"润笔"来养生或赡家,开始了直接的货币交换;后来,书画交易普遍由画商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交易方式逐步正规化和固定化,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妾的离去,无疑是文英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文英几首写作时间确定的作品看,苏妾离开文英是在淳祐二年(1242年),而非淳祐四年(1244年)。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根据时代风气和读者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产物,运用得当,可以充当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主题,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叙事"的传统,又成功跨越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的鸿沟,均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当时"苏州评弹"的想象和认知。借助新文化史的相关理论,可以展现更多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侧面以及探询所隶属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