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汝纶虽长期在外仕官讲学,但却时刻心系家乡教育。他为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劝捐,建议家乡改书院设学堂,驳斥省城救生局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收入,反对劣绅霸占白鹤峰书院新涨洲地,亲手创办桐城学堂。  相似文献   
2.
吴汝纶虽长期在外仕官讲学,但却时刻心系家乡教育。他为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劝捐,建议家乡改书院设学堂,驳斥省城救生局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收入,反对劣绅霸占白鹤峰书院新涨洲地,亲手创办桐城学堂。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晚期桐城派作家个体的认知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存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并符合时代的潮流。虽然他们没有认清清朝衰败的实质,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积极的教育实践在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5.
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文派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柟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文派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派。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文派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姚鼐的求实精神,主张与时俱进的思想,姚鼐散文的写实内容与写实特色,及其求实、写实的原因,皆作了具体论述.从而不仅廓清了那种说“姚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空”的误解,而且有助于使人们认清:是否求实,有关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坚持求实、写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值得予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现代化背景下的晚清时期,社会急遽转型,桐城派教育家经世致用,与时俱进;但一直坚守儒家德行观,竭力推行传统的德行教育。以桐城派教育文献分析为基础,结合教育家本人和教育对象生动事例的分析,归纳出进德尚志、奉公勤业、修己治人等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桐城进士的确切人数,历来文献记载不一。综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桐城耆旧传》、桐城部分家谱等资料,清代桐城地区文进士人数共有152名,比安庆府其他五县进士总和还多,科举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0.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