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泰勒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其哲学理论及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泰勒原理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从高职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和课程的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叙述教育评估的发展状况和泰勒模式在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基础上,重点阐述泰勒模式下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科学地运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拉尔夫·泰勒以四个"泰勒问题"建立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架构——泰勒原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十年的今天,重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鉴,对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反思很有必要。它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生成’与‘预设’"以及课程评价的"‘一元’和‘多元’"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外教材设计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设计模式是在教材设计的实践中总结教材设计与开发的经验而逐步形成的,是对教材设计过程简化的、理论化的描述。其最直接的作用是对教材设计操作进行宏观的规范。通过对国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设计模式的评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教材设计模式的特点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亦称"泰勒原理"。此原理尽管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陷。研究试图探讨"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强调在借鉴泰勒原理进行课程开发时需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在课程开发中一定要慎用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6.
喻春兰 《教育学报》2007,3(3):34-40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资料收集法对“泰勒模式“和我国的体育新课标进行收集,明确二者各自的内在意义,发现“泰勒模式“课程观给予教师很大的空间,而体育新课标中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权利。通过逻辑推理认为将“泰勒模式“引入到体育新课标中指导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会取得更为理想的结果,为新课标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司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世纪下半叶 ,随着大量的技术发明 ,美国经济开始腾飞 ,企业垄断也出现在美国经济舞台上。至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达到高潮 ,出现一股公司合并风。各行各业都被一些大的托拉斯公司垄断 ,致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各大公司虽然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 ,推动了美国经济高效而飞速的增长 ,但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许多公司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0.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它是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也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