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高柳青 《资源科学》1996,18(2):66-71
本文是近4年时间对当地蔬菜生产考察,以及在内蒙古达拉特旗蔬菜试验点工作的基础上,以本区各旗县1995-2010年人口发展状况推测出1995-2010年本区发展蔬菜生产的远景。同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及今后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趋势,提出1995年本区发展保护地蔬菜面积。2000年保护地蔬菜种晋陕蒙、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洛阳市场常见的13种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比较低,硝酸盐含量的趋势是绿叶类>葱蒜类>根茎类>瓜类,小白菜的硝酸盐污染较重,而芹菜和大蒜的硝酸盐含量则超过三级标准,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3.
沂蒙山区野生蔬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步记述了沂蒙山区的野菜资源,共有41科,100属,129种.其中草本植物115种,木本植物7种,藻菌植物4种,蕨类植物3种.对该区野生菜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醋酸一硝酸试法浸提速测法为基础 ,将定性的速测法改进为简便、快速、定量测定NO-3 的新方法。硝酸试粉中的锌在酸液中产生的气生态氢 ,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和α -萘胺作用 ,形成红色的偶氮染料 ,根据红色深浅进行定量比色测定。本法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测定NO-3 的线性范围是 0~5 .1 4 μg/ml,检出限为 0 .0 86 μg/ml,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 5 % ,加标回收率为 95 %~ 1 0 5 %。  相似文献   
5.
植物油厂生产油后的副产品主要有油料皮壳、油料饼粕以及油脂精炼后的副产品油脚、皂脚等.本文拟对这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探讨,这些副产品如能很好地利用,便可以变“废”为“宝”,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漯河市蔬菜种植区土壤进行了重金属Cd、Pb、Hg、As、Cr、Cu、Zn、Ni含量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单项质量指数和环境要素综合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漯河市3个主要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临颍、郾城和舞阳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Zn和Ni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规定的限值。结合重金属的单项质量指数对三地菜地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舞阳有2个样品中的Cu和2个样品中的Ni质量指数大于0.7,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属于尚清洁,处于警戒限;结合重金属的综合质量指数对三地菜地土壤的环境质量评定结果均为1级,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属于清洁,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7.
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也转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斑竹”、“大虾”、“菜鸟”等,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仅就“菜鸟”一词的来源、组合方式及语汇意义试从仿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菜用大豆的食味品质分为甜味、质地、香味和鲜味,消费者一般喜欢有甜味、清香味、质地柔软的菜用大豆。研究表明菜用大豆的甜味与籽粒的蔗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可用籽粒的硬度表示质地;菜用大豆的鲜味主要是由于菜用大豆含有大量的游离氨基酸,可用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作为评价菜用大豆鲜味的客观指标。研究还表明菜用大豆的营养与食味品质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蛋白质的含量与籽粒硬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果蔬贮运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提出了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实验教学形式、开放实验场地和优化考核体系等教学改进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地处地下水型高氟区的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进行了调查,采集该高氟区和对照区的灌溉水样、整株蔬菜及其根周土进行实验,研究灌溉水和土壤中的氟对蔬菜氟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氟水灌溉区,土壤中的水溶性氟是蔬菜中氟的重要来源,同一蔬菜的不同组织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吸收、富集能力有明显区别。但植物吸收、富集土壤氟的具体生物化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