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0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本质和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是依据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时代性、二是实践性、三是科学方法。这三个要素,在邓小平理论中得以充分展示。这是邓小平理论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时代价值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萧红从不以旁观冷漠的态度进行创作,她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全面倾注于描写对象之中,其小说始终流淌着一股情感之流,满含感情地叙事、写人、摹物,形成以凄婉柔韧为旋律,以豪迈雄健为变奏曲的风格迥异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为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 ,而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 ,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萧红通过其作品描述了女性人生的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深刻揭示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为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及奴性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贡献是三个方面: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整体过渡.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些贡献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全局性思维。邓小平战略思维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邓小平战略思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总结 ,是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新经验和科学技术革命新成就的概括和吸取。研究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无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还是对面向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的把握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含冤贬江州司马 ,是其思想从“兼济”转向“独善”的转折点。遭贬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涯为何对他落井下石 ?对此 ,学术界迄无定论。本文钩稽大量正史和野史资料 ,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 ,结合从永贞内禅到元和前期的政治形势 ,以及新旧两派势力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有见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却通过《生死场》把这两个天才女性的心灵连在了一起,该作从小说到话剧,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对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索,是真正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了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与透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