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触怒权臣高若讷,被贬夷陵.此时的唱和活动与唱和诗作明显减少.夷陵唱和在内容上,以歌颂友谊为主;其次是关心民生疾苦;再次为歌咏自然山水.沉沦下僚的生活,使唱和诗作内容现实性增强,袁枚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以阅历增."这一评价极有见地.  相似文献   
4.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6月前后,是三国时期吴蜀争夺战略要地荆襄九郡的一系列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积极防御的著名成功战例,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该文以《三国演义》为参考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三国志》等正史作适当点评和分析,以求以全新视觉看夷陵之战.  相似文献   
5.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6.
里耶秦简“义陵用度简”是一份官文书,其传递过程是“A县库→A县廷→迁陵县廷→迁陵库”,可分为“库□告县廷书”“丞欧告迁陵主书”和“迁陵守丞殷告库书”三个传递阶段。其中,“丞欧告迁陵主书”和“迁陵守丞殷告库书”在县廷的处理流程可归纳为“原件签署+抄件批转+原件存档/抄件送出”,即:①在原件上签署收文记录;②抄写文书正文部分,制成抄件;③丞欧/守丞殷批转抄件;④将“批转”意见转抄到原件上;⑤原件存档,抄件送出。此种处理流程是秦汉时期官文书传递流转的重要方式之一,可用于分析“义陵用度简”同类文书的流转情况。  相似文献   
7.
夷陵之战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年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此战刘备损失惨重,但尚保留了后阵十余营及前锋向宠部等,利用夜色突围而去,并没有全军覆灭.陆逊之所以获胜,与吴国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及夺取后,采取了安定民生、收罗民心、竭力笼络荆州地主阶级、大力镇压荆州少数民族和积极备战等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这才是吴胜蜀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宜昌市夷陵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着宜昌市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夷陵区基本情况,分析了夷陵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背景、现状、开发潜力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夷陵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融入三峡"、"大旅游开发"、"生态发展"等三大战略和"以市场为向导的大旅游开发"、"整体空间生态格局优化"、"整体空间文化格局优化"等三大理念,探讨了夷陵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0.
傅衣凌教授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主要开创者。傅先生毕生的学术贡献,在于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工作,力图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他建立了从研究新、旧的两种因素的矛盾变化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实质和把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考察的两个基本研究构架。而他的所有研究构架和研究结论,无不都是从区域性微观分析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这种从局部到一般,又从一般回到局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可以说是傅衣凌先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