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信仰也常常在口传活动中得到表达,有时则以无声的语言——仪式行为的方式展开。然而,更为普遍的情形则是无声的语言与有声的口传同时并存。换句话来说,对宗教信仰的观照离不开口头传述与信仰实践两方面的双重分析。本文拟将着重探讨口传一仪式叙事的过程中三王父子的英雄形象与其事迹是如何被侗族民众集体想象与建构的,借此追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回忆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龙宫水溶洞的形成机制,认为龙宫水溶洞是在地层地貌基础、水动力条件和断裂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地下伏流系统。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喀斯特作用的向深性不断增强,水溶洞的局部顶板崩塌,使完整的伏流系统分解为五段地下水溶洞,称为"五进龙宫"。龙宫的龙门瀑布与黄果树瀑布在形成机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阿房宫能够进入杜牧的创作视野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现实和心理原因的,这既是对帝王宫殿的一种心理默认,又符合了文赋这种新兴文体的创作要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集中描绘了一个奇特的人间"仙境",引出神秘的阿房宫主人,实际上是逐步揭露了这一梦想中的仙境其实是建筑在暴力基础上的,借古讽今,告诫封建帝王要在人间造"仙境"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重蹈亡国的覆辙。  相似文献   
4.
对于《汉宫秋》主题,传统认识有两大误区,即过分注重了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性和错误观照了作者的民族情结,从而导致理解与文本间多重矛盾的产生。根据对作品及作家的整体理解与剖析,《汉宫秋》是作者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化图式,富有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5.
孙萌 《兰台世界》2020,(3):143-145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叠加,房屋租赁现象普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区,是清朝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皇家园林,清灭亡后虽仍属皇室私产,但由于资金匮乏,维运艰难。为平衡收支,清廷及民国的管理者先后出租颐和园内院落房屋,并出台制度条款,对出租房屋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6.
以宫怨为主题的诗赋创作古已有之,到唐五代颇为兴盛,而长于抒写哀怨的词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宫怨主题自然延伸到了词体的创作中。唐五代时期的宫怨词多由文人创作,其时的后宫制度及状况、诗人兼写宫怨词以及文人借宫怨词抒己志,是此时期文人宫怨词创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静乐宫是武当山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而静乐宫大殿是该宫的主体建筑。在迁建过程中.由于建筑方的偷工减抖.特别是技术问题而使其坍塌。  相似文献   
8.
格莱斯1967年在他的著作《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了合作原则,着重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和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笔者以后宫热剧《甄嬛传》为例,借助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来进一步剖析后宫佳丽之间言语交际背后暗含的微妙但却尖锐的自保心理特征,以及违背合作原则的话语体系发出的意义,并由此导出被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读”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读《玉阶怨》、《怨词》、《行宫》三首宫怨小诗,文本资源得到整合,审美视阈得以拓展,不仅开掘了每一个文本的文化、艺术蕴蓄,并且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捕捉到文本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审美的信息,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相似文献   
10.
《长生殿》是清剧坛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以天宝年间的历史事件为框架,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对这段历史的剪裁融合中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即表达爱情理想与总结历史教训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