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森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就注重运用法律维护人民权益,尤其是在领导福建学生会收回福建矿产等利权、在江西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赢官司的斗争中善用法律,成效明显。林森认为要从根本上维护民权,"当求之于法治"。他在担任参议院议长期间,主持《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初步奠定中国近代法治基础。他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极力主张实行"民治的政治","法治的政治,而非人治的政治",强调"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全国上下都要养成法治的习惯。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法治精神,对国家典章,躬先守法践履,安于"虚位元首"的法律定位,不争权,不逾矩,更不以权谋私,"足为国家法治,垂之典范。"  相似文献   
2.
论“德治”与反腐倡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治”和反腐倡廉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推行“德治”必然要求强化反腐倡廉,反腐倡廉迫切需要推行“德治”,两者紧密结合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使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把“摩罗”诗派的歌声作为先觉之声引进国门 ,在《摩罗诗力说》中主要从四个方面 :反抗挑战之声、爱国复仇之声、个性解放之声、真理希望之声 ,张扬了“摩罗”诗派的“新声”  相似文献   
6.
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一重大历史命题,对它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脉络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今天的实践。文章从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渊源、提出及实践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兴国州域龙虎道教音乐与民俗形态切入,以“龙虎道乐”中的五大声腔为依据,全面考察该乐种“阴阳”二律的辩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易》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的德育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治理方面,新加坡政府希望建立一个民风纯正、高度文明的"优雅社会"。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与精神追求,对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是新加坡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选择的行为会因相关法律的保护而具有合法性,由此而出现法律保护和道德提倡相悖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它"颠覆"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法制的信心.它的存在,根本的原因是伦理学和法学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不同、没有形成"认知共同体".因此,调整两者"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构建某种意义上的"认知共同体",是淡化乃至排解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相关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的基本的思维路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