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7403篇
科学研究   346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449篇
综合类   579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2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536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776篇
  2010年   563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722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629篇
  2004年   554篇
  2003年   481篇
  2002年   401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东 《体育学刊》2003,10(2):24-25
体育项目既是体育存在的外在标识,也是体育实践的核心内容,达到体育的目的,实现体育的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都要通过具体的体育项目来实现,通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探讨了体育项目的轻型化,绿色化及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4种2002年出版发行的体育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形式,封面、封底标识,封二、封三刊载内容调查,从中发现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封页设计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封面设计不够重视的情况,美术编辑的艺术创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艺术体操是典型的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它的美不是简单地呈现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运动赋予特殊的美的特征。本文运用有关美学原理,结合艺术体操运动及运动员的特点,对艺术体操的美学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媒介对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构传统美术批评体系中的批评家与批评话语权之间的关系入手,就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网络传播媒介对传统美术批评体系的解构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从网络美术批评语言的重构、批评话语权的平民化方式、批评的学理完整性和依据以及批评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拓展进行了思考性阐述。  相似文献   
5.
邬宝坤  蔡赓 《体育科技》2001,22(4):35-37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手段,对技巧运动的翻腾动作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纵观翻腾动作与技巧运动和武术运动的历史渊源,着重论述技巧的翻腾动作在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增强套路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散手推广普及若干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散手的普及推广应致力于发掘其民族特性,其当务之急是提高观赏性.因此必须注重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马蒂斯的彩色剪纸贴画一如他的其他绘画形式,在创作目的上不是对物体的琐碎细节的描绘,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对艺术家内心幻象的表现;在表现技巧上也延续着他一贯的特色,尤其是由于剪纸贴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不同于油画创作,某些艺术特色被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美的文化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论及中华武术美的特征,理所当然少不了武术美的文化性特征。因为武术是在中国文化这一大系统中逐步地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必然要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体现在中国哲学、宗教、伦理学以及古典美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动画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画创作中应注意共通性、现实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审美取向可以提挈为四维:"尚新"、"主用","崇力"、"弘真"."崇力",即"以力为美",是鲁迅审美化"社会话语"的主旋律,是鲁迅关于"美本质"问题的深刻体认,也是鲁迅创作风格的显著征象.鲁迅"以力为美"的审美取向迎应了中国近现代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的吁求,有久远的感召力和型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