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4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37篇
综合类   8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998年和1999年两次中国武术散打与美国拳击对抗赛双方比赛结果和我国散打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统计,分析和探讨中国武术散打如何在今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与发扬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南拳的核心是劲力,没有速度就不会有劲力的体现,而要提高速度,增强速度力量是关键措施之一,文章从训练实践角度,并结合理论,较全面地分析了南拳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南拳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直拳防守的阻击点应该在拳手的身体纵轴线和肩横轴线的交点上,即胸锁关节处,从人的生理结构和实战比赛的不同变化进行论证,应成为教练设计拳手训练方法的大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用血乳酸 (Bla)、心率 (HR)对拳击运动员不同段落间歇跑、全力击打沙包、模拟实战对练、变换对手的实战训练等 4种训练手段的训练强度进行评价 ,并与比赛强度进行比较 ,寻找最佳的提高拳击运动员水平的专项训练及辅助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福建地术拳的传承发展的历史、现状及传承模式和传承路径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发现福建地术拳并非单纯沿用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而是在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政宣武,以商养武,以武助商”的具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模式和“六进”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扬 《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125-127
从理论上讲,任意两种或多种拳法之间都可以组合。受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在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实践中,拳法连击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拳法组合连击技术的进攻形式是非常繁多的,且具有腿法所达不到的高度机动性,灵活快速的攻击是拳法组合连击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中老年人的练习武术太极拳前后的各种机能和身体状况的测试,充分证明了武术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健身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考古法等方法,对古代醉舞与醉拳进行重新考证,从中找出各自的文化特点,并找出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因素,从而得出建设性的结论,有利于人们对之进行正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9.
形意拳历来以刚猛粗扩、实战性强著称,随着时代发展,形意大师布学宽提出的形意拳柔化教学思想被逐漸认同。本文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结合形意拳自身特点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形意拳柔性思想下的教学理念,为形意拳由竞技拳转变为健身拳、文化拳的柔性思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Prio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roviding participants with positive augmented feedback tends to enhance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whereas the opposite occurs with negative feedback.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untrained participants performing unfamiliar motor tasks and so it remains unclear if elite athletes completing familiar tasks respond in a similar fashion. Thu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false-performance feedback on punching force (N), pacing (force over time) and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in 15 elite amateur male boxers. Athletes completed a simulated boxing bout consisting of three rounds with 84 maximal effort punches delivered to a punching integrator on four separate days. Day one was a familiarisation session in which no feedback was provid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ays athletes randomly received false-positive, false-negative and false-neutral feedback on their punching performance between each round. No statistical or meaningfu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punching forces, pacing or RPE between conditions (> 0.05; ≤ 2%). These null results could stem from the elite status of the athletes involved, the focus on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learning, or they may indicate that false feedback has a less potent effect on performanc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