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因为拉康的贡献,我们终于认识到,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所以,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相似文献   
2.
笛卡儿追求精确知识的方法要求必须有一个上帝最为终极奠基和辩护,辩护和奠基功能有三:一是知识因果链中的始因;二是观念的来源和真确性的保证:三是在心灵与物质两个平行的实体间建立联系井在自身达至统一。但上帝的引入是理性推证的结果.这自然对两者的定位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其问的张力思考,也或理性的主动性对上帝起着一种斥力作用.对此张力的消解又必然产生理性失基后的无措状态.该怎样整体消解之问的张力和摆脱理性的无措困境,笔者认为这样,一是消除理性的形而上根基。消解张力;二是把生成性概念引入知识建构领域.把生成作为知识之在,从而摆脱理性的无措状态。  相似文献   
3.
存在(being)的本体论问题一直以来是哲学界发展中如影随形的一个鬼魅,充满魔力、难以征服却无法回避。一代代的哲学伟人们建构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框架以期捕获它,却终未能如愿。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现象学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存在的方式。《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导言部分隐含了萨特关于存在与意识的层次划分和两者关系的观点,这有助于阐明萨特的存在观。  相似文献   
4.
感觉无法判断事件的本质,表面的直观反映具有欺骗性,由此笛卡尔提出一种普遍怀疑论,认为一切皆可怀疑,而怀疑本身并不是他的目的,而是通过怀疑去寻找一种无法怀疑的东西,笛卡尔认为无法怀疑的是作为思想主体的“我”。在微信中多元的分享世界中,作为主体的人,想要去寻找一种自我的存在感,便要去寻找一种工具,微信后的时代,人们用发微信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微信工具的所在,给现代人一个便捷的渠道去肯定自己,引起他人的关注,从而证明自我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存在证明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思” ;他是用“直观自明的原则”把“我思”与存在直接同一 ,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我思”还是一种通过怀疑来剔除怀疑的抽象方法。笛卡系摸索形而上学得出第一原理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 ,有很强烈的科学倾向。但是他的体系是建立在那些断定“自我”和上帝存在的命题之上 ,显示出其理论的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