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和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需要.创建学习型校园、激发师生的群体活力、凝练办学特色、倡导优秀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发展才是兴校的第一要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小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探讨,认为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应试教育出现弊端而作出的英明决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身心和谐发展,担负着重要责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与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科学论断的萌生、孕育、形成过程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Go On an Outing     
正Spring comes,everything is active。The children are glad to go on an outing。My classmates and I ride bikes to a village,We plan to plant trees with the farmers in the countryside,Some are digging holes,some are watering trees。There is a smile on everyone's face。Look,Li Ling's jeans are dirty,But he feels nothing,Happy is No.1 now。This outing gives us  相似文献   
6.
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走向何方?艺术是否会终结?这是现在争议很大,也是影片《立春》所带给我们的问题。现今艺术在商业、工业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影响下有"沦落"的嫌疑,但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文章以影片的感性赏析为立足点,同时运用理性的高度与理论的支撑对《立春》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宋玉开创的“悲秋”、“伤春”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诗赋多危苦之词、哀怨之情,其对宋玉感伤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显著和深刻的.因此,对两者的渊源关东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杨松轩是我国清末民初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亦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他提出:子女至少应读书10年以上;家庭教育应与时俱进,锐意革新。家教应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行实教育为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东渡日本参加革命为界限,秋瑾的女性话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东渡前,秋瑾是“名门闺秀”,她的女性话语特征表现为“风花雪月、闲愁离恨”;东渡后,秋瑾参加了革命,她成为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浙江分会的领导人,她的女性话语则表现为五个特征:对清廷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揭露:表达她救国的雄心壮志;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宣传男女平权;表现她国事第一的崇高品质。在新生代女作家正从事“身体写作”的今天,我们重提秋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制度、国家体制都是历史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但同时也是现实和人类理性吁求的发育、发展互动的产物。因此也就当然地存在理性化的观念基础。宪政体制就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一种对一般社会正义观念的接受的基础上的,是观念、逻辑通过假想的现实演绎出来的现实体制。其本身的人性观念基石是人生而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当今宪政实践中有其不同的价值蕴涵。西方宪政国家的实践目标和平等主题的转换的客观事实以及中国的百年宪政理想和宪政实践的具体历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说明了中国自始不存在产生人生而平等进而孕育形式平等观念和制度的条件,只能产生人分类而平等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构架。中国社会多年的宪政实践本身实际上是一直将宪政目标服务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宪政本身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立的价值诉求,现代宪政之道在于培植和建构宪政所需的人性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