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454篇
科学研究   1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8篇
综合类   80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韦内灵 《体育科技》2003,24(4):11-14
区域联防虽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守形式 ,在具体运用中 ,只要针对性强便能起到人盯人防守所起不到的作用。试就区域联防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运用的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篮球防守的技术动作由脚步移动和手臂动作共同构成,手臂动作在防守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防守质量不容忽视的环节。为了提高防守的攻击性,必须重视对防守时手臂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在比赛中也必须避免盲目、随意用手的习惯。本文分析了几种防守状态下的手臂运用技术,以期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影响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原因,认为应把加强对抗训练作为提高篮球运动的突破口,并对在综合性对抗训练中如何强化个人对抗能力、完善防守基本技术及提高争夺篮板球能力方面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好国民经济动员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纽带作用,抓住新世纪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动员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篮球运动的激烈对抗中,如何获得更多的进攻条件,创造得分的机会,由守转攻,防守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盯人防守在是激烈对抗防守中尤为重要的技战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谈对位联防的集优防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篮球进攻技术的提高,战术的完善,规则的不断修改,对防守技、战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就对位联防战术的针对性、综合性、攻击性特点,探讨在篮球比赛实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临场统计和观察法对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2001年全国女子超级联赛所有主场的比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主场比赛时主要采用的是防守反击的快速打法;主场防守的主要问题是后场队员的个人对抗能力不强、防守补位和协防的意识差;在主场比赛中技战术水平能够得到正常甚至超水平的发挥,主要在于队员的心态比较稳定,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旨在为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战术训练、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篮球运动攻防技战术及训练发展新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钢强  黄海 《体育科技》2001,22(4):25-28
现代篮球运动中,个人对抗强度日益激烈,队员进攻点多面广,防守质量与防守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对现代篮球运动攻防技战术及训练发展新特点的初探,期望能为各层次队伍的比赛实践与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警体运动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体育运动包含大量的技战术训练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与其他运动损伤差异较大。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从警察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分析出发,探索性讨论在警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般性规律,提出运动损伤的具体预防机制,供广大警体教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