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论"关系到对意义的理解,对意义的理解关系到语言的各个分相研究。本文从"语义分割"和"使用论"两个角度解释汉语"吃"的意义,并以对"吃"的意义解释为例,讨论"词的意义即其使用条件"这一语言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荣格的阴影与面具原型理论,《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是对人类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吃人”是阴影原型的显现,是人的本性吃人,不是礼教吃人,“仁义道德”只是社会所发展的集体面具,与吃人是对立的,只不过仁义道德对“吃人”的过分压抑反而使“吃人”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神仙思凡”和“不乐飞升”的情节模式是汉魏六朝至唐以来仙道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这一母题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世人生的世俗品格。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束缚下,人们对食色文化的本能追求,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魏晋六朝和唐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仙道小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民众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饮食也是一种文化。作为饮食一个组成部分的糕也是如此,它集物质、精神于一体,且以物质为载体负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精神企盼和追求,从而透视出民众的深层文化心理。这种传承久远、固成模式的糕文化是广大民众“生存”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外显形态;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又势必会影响糕文化。  相似文献   
6.
道教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崂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中道众提供了良好的素食条件,此外,崂山道士还崇尚少食,并通过奇特的服食方式来修炼长生。饮酒本为道教所禁,但文学作品中不乏崂山道士饮酒的记载。崂山道士善饮茶,饮茶可以醒脑提神,排解苦恼与忧郁,许多宫观在庙会期间有煮茶迎宾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不仅讲究"烹",而且讲究"调",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满汉全席的出现,再到八大菜系,食文化延绵至今。"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8.
郭旭 《科教文汇》2011,(28):96-96,119
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和语法结构的探讨,在宏观方面,可以看出"吃"统摄中国社会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人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当时口语写成,反映了18世纪河南方言的状况,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吃”族词语在书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分为三种类型:单纯词“吃”、由语素“吃”构成的合成词和由“吃”构成的熟语。单纯词“吃”语义丰富,组合灵活,兼容性强。由语素“吃”构成的合成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广泛。由“吃”构成的熟语使小说的语言通俗生动,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皮埃尔·勒鲁,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以宗教社会主义走向人类平等。他不仅对法国革命三人政治口号见解独特,而且对平等进行全面诠释。他认为平等无时不在,包含种族、民族、男女平等等。他的理论,特别是他对平等的诠释至今还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具有极高的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