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词"非常"的形容词语法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常"作为一个常用的副词,其形容词词性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新近流行的"非常"如"非常可乐"、"非常6 1"等等却是其形容词用法的回潮,本文拟从语法角度论述其形容词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当中,由于"物我"隔阂的存在,加之古人多以"兴趣"、"神韵"论诗,成为读者阅读和鉴赏的障碍和"烟雾弹"。以"物我对照"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就能化"物我"的隔阂为"物我"的联系,这里归纳了"物我对照"的四种基本鉴赏方法,并对其审美特点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朦胧的意境和闪烁的言辞增加了人们探求作者本意的难度。在《伤逝》中有讨论个性解放与女性地位的因子.但不是作品主题的全部。作者借用了涓生的手记,以忏悔自责的方式,探讨自我生命体验中的爱恨情仇。曾经拥有和体会过的亲情、爱情、欢乐、幸福都已远逝,作者开始反思人生的存在与虚无。鲁迅的自悼,与往事诀别时的寂寞和矛盾的心情隐藏在《伤逝》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4.
徐訏的香港小说始终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与他自由知识分子的定位、过客的创作心态以及与香港都市的疏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这是他的创作中出现兄弟群像的生活根据;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使得他所塑造的兄弟群像取得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兄弟群像大都是士人出身,因此他们的言行也都是士人性格的某一侧面的反映,既有其烛照世相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作的道德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下沉的月亮》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疏离化技巧解构了经典文学中的月亮形象,展现了一幅极端异化的月夜图景。疏离化艺术技巧间离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令审美体验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惊异感中获得延长。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是著名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小说集《我们的时代》中的一篇。通过对《雨中的猫》的文本分析,指出小说中聚焦的转变、空间的变更以及空间视觉意象的重复,旨在揭示小说故事中人物情感上的隔阂以及由此产生的距离感。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对人际隔膜的言说,主要包括了人们因生活在"两个世界"而彼此不相通产生的隔膜"、主奴之分"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人际隔膜、"安于为奴"的思想制约下形成的人际隔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偏见认识加深而造成的男女之间的隔膜、先驱者未完成的启蒙与民众的冷漠麻木而产生的隔膜和"唯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深化的人际隔膜;在挖掘出这些不同根源下的人际隔膜类型的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为消除人际隔膜而做的努力和对一个真诚有爱的"真的人"的世界的呼吁。由此体现出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鲁迅对于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