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581篇
科学研究   108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10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体育融入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但目前远未被充分利用。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群众体育的一大重头戏。通过分述民族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概况,并对把民族体育融入社区体育中共同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已被提上了日程,加强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建设就成了迫切要求。本文就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建设问题谈了一些看法,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再过三年,北京将迎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随着“绿色奥运”的承诺,一步步从蓝图上隐现,环境教育逐渐进入了奥运筹备工作的议事日程。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绿色奥运”理念视为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结果”,这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且可以唤醒人们的生态论理良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发展观、体育观,从而真正实现把北京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过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控制机制,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体育解说的萌芽、中期、发展3个不同历史阶段背景梳理,就上述阶段我国代表性体育解说员的专业能力与贡献做出评价。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检视不同阶段伦理素养对体育解说员的作用影响。研究认为,萌芽阶段的操守规制伦理契合、中期阶段的专业素养伦理杂糅、发展阶段的个人修为伦理反思,是我国体育解说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伦理特征呈现与概况反映。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文化传承,也能在这一服务育人中承载起"立德树人"教育这一神圣使命。阅读推广活动是内化式"立德树人"有效载体,红色主题阅读、经典品读、深阅读省思、真人图书的榜样力量、文化空间育人等是德育的主要路径。在此过程中,应当突出德之思想、挖掘德之内涵,实现阅读推广活动的多重目标兼容。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research impact is defined, measured, and generated –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how it can be enhanced with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t examines what is meant by ‘impact’ and how it can be promoted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through effectiv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Following a general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discourse concerning research impact, the study examined: (i) active research networks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ii) research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and (iii) the experiences of users (i.e. conservators and other heritage professionals) with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Terminologies surrounding the notion of impact and the various phase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were reviewed – from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of a knowledge gap to the eventual application of new findings in practice. Next, the reach and diversity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s identified through publication co-authorship) were studied to characteris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heritage science and its connectedness to users. Findings showed substantial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over recent years, predominantly involv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oriented institutions – although the engagement of heritage institutions has proportional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a worldwide survey of institutional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revealed a general reliance on processes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 th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stakeholder opin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utcomes being less common. Finally,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enior heritage professionals explored their experience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identified key areas where strategic support is needed to promote user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impact. These include training for research readiness, engagement, and impact for both researchers and users; better methods for needs and outcome assessment; affordable open access options and greater diversity of knowledge exchange opportunities. Finally, the need for eth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greater emphasis on non-academic impact within research rating syste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法科教育的属性谈起,分析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其严重后果。从重构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立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重视法学家的职业伦理教育三个方面详细论证如何实现法学本科职业伦理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