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体验主义是造成汉英饮食习语异同的根源。探析其语义形成过程,旨在构建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证明首个意义理据为转喻,其它意义的语义理据应为基于转喻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认知方式建立在人对自身和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次的语言现象不是离散的、自足的,而是与认知体验相关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喻认知机制与学习者学习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把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词义演变、句法成因、语篇连贯进行解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范畴、概念以及语言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这一思想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而我国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早就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运用,如书中所用的最基本象似符和最重要的概念"象",都是来自对身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它不仅产生了意义和文字,还是文明之始源。通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人在体验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隐喻观,可以说一部《周易》全部都是隐喻,是隐喻的结晶,所以它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认知隐喻巨著。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常规隐喻中的垂直性空间隐喻,亦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本文拟从垂直性隐喻的形成基础出发,探讨垂直性空间隐喻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斯贝斯以其精神病理学与生存哲学的双重视域,探讨了精神分裂症与艺术创造天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把精神分裂症艺术家分为客观表现型与主观体验型两种典型样态。在雅氏看来,荷尔德林便是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在对本国新古典主义渗透的同时,也在受到法国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撞击,因而出现了理性化的经验主义,其主要代表便是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他们的美学思想就具有了比较复杂的性质,既有经验主义的基调,也有启蒙主义理性化色彩,同时也揉进了某些新柏拉图主义、新古典主义的东西。首先,这种经验主义的理性化表现在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的内在感觉论上。其次,理性化的经验主义也表现在对美及美和善的关系的分析上。最后,经验主义理性化的美学思想还表现在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对于艺术与道德和自由的密切联系上。  相似文献   
7.
法国调节学派虽然在当代西方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但由于它对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不够彻底、对马克思科学方法论的把握不够深入、对历史的解读不够准确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它在方法论上走向了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的历史经验论。  相似文献   
8.
An analysi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n climate change shows a great confusion on key aspects of global warming. Even after instruction students often hold conceptions that differ from scientists’ conceptions. Student’s conceptions on global warming were collected in a reanalysis of 24 studies on everyday concepts of global warming as well as in an own interview study with 35 18-year-old students from German grammar schools. Climate-scientists conceptions were analysed from textbooks and research reports in a literature study. All data were analysed by systematic metaphor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Experientialism as a theory of metaphor provided insigh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analysis of conceptions by experientialism shows that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have different metaphorical con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 but both refer to the same schemata. These schemata in mind we categorised the con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Hereby we identified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in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conceptions. Following the model of educational reconstruction we took the metaphorical conception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By uncovering the – mostly unconsciously – employed schemata, we gave students access to their metaphorical conceptions and let them reflect on their mental models.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经验主义·体验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分析概念隐喻、经验主义以及隐喻的体验动因。在当代隐喻理论中,隐喻不是语言表达式,而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隐喻系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基于经验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