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4822篇
科学研究   481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322篇
综合类   34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2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revious research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suggest that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 c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family life. Although the need for sibling support has been acknowledged in legislation, the implications for non-disabled siblings remain unclear. In this article, Angie Naylor, lecturer in psychology, and Phil Prescott, senior lecturer in childhood and youth studies, both based at Edge Hill, review a number of key themes emerging from the literature on sibling support. They go on to report the findings from an in-depth study of one sibling support group. The work was carried out in partnership with Barnardo's in the north-west of England and involved setting up a sibling support group, in response to an analysis of local need, and evaluating its impact.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a clear need for further service provis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iblings of disabled children who attended the scheme. Angie Naylor and Phil Prescott argue for a reinvigorated debate about the needs of such children and champion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to children and valuing what they have to say. The results of this small-scale evaluation project have clear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tentially,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2.
对于前配偶遭受暴力是否可以纳入家庭暴力防治的范围,在我国立法中是一个灰色地带。大陆立法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和家庭成员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法的模糊和暧昧在实践中难以把握相应的标准,而且家庭成员的范围过于狭窄。在大多数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将前配偶纳入到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我们也应当适当放宽家庭成员的范围,将前配偶纳入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以便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近代诗人郑珍,终其一生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其中亲情诗约占四分之一,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始终.这些抒写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等人伦亲情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彰显了诗人至孝的品性与责任感,是为儒家“仁爱”典范.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术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所具有的道德调节作用上的分析,即技术如何调节人类的道德行为。这一传统方式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的设定,即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严格边界,人具有道德自主性,技术是无自主性的。但是会聚技术、大脑植入、智能环境等新技术带来的根本问题逐步取消人与技术之间的严格边界,技术与身体彼此融合介入,并且以新的形式影响着人类道德决策。理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超人类主义的态度,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道德调节形式。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与复合关系。只有在超人类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分析新技术与人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复合关系——及其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句法歧义可以分析为一些抽象的格式,当这些抽象化的格式在通过语言中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言语时会产生歧义.这些歧义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动词是一个二阶动词,它与它所联系的名词之间具有复杂的语义关系,这些复杂的语义关系是造成句子歧义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变换分析,不仅可以消除这种歧义现象,同时还可以弄清二阶动词与所联系的名词之间的复杂语义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歧义句式.  相似文献   
6.
EMDR是一个整合性的、以咨客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着重于大脑的信息加工系统、烦扰经历的记忆,这些病理学基础不是由器质性的损伤导致的。EMDR强调对临床情境有作用的经历,和那些需要带领咨客达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的经历。EMDR作为以经验为主的支持治疗,本文综述其历史、发展和研究,在阐述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之后,用一个延续的个案实例来说明了EMDR的个案概念化和8个阶段的治疗。这个方法用于加工那些建立病理学基础的和触发当前功能失调的早期记忆,并为将来恰当的行为提供模板,包括克服技能和(或)发展性的不足所需的知识与行为。整合的EMDR与家庭系统观点的好处是可以提供最综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对困难群体的关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廉租房制度在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解决城镇住房问题的过程中彰显了制度优势.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各地在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高、廉租房源和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廉租房的配租对象覆盖面过于狭窄、廉租住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对于廉租房建设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应在政府职能、资金、保障范围以及加强规范管理四方面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8.
Murray Bowen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时确立的"自我"水平可通过自我本人作出长期的努力去改变。《飘》的主人公斯佳丽由于家庭影响而呈现出较低的原生自我分化力,但在经历了三次婚姻、几经努力后,最终实现了自我分化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论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文章分析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晚清合肥地区的名门望族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投身于地域文教活动中,成为地方兴学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望族的助学兴学活动促进了地域文教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提高了望族本身的威望和在地域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巩固或提升了望族在地域社会的地位。而晚清望族在地域文教事务中的巨大影响力,既体现着晚清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能力的减弱,其本身亦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社会控制权的下移和绅权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