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320篇
科学研究   93篇
体育   72篇
综合类   94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董杰 《体育与科学》2001,22(2):31-35
本文对中外近25年体育概念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比较,将中外体育概念研究分为3个阶段.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先后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中发现体育的内涵不断扩大,人,成为体育概念研究的主体.值得借鉴的是,国外在对体育概念进行研究时,非常注重历史继承性和批判性,界定研究范围,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时注意玩、游戏、娱乐、体育、竞技、运动和工作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陶渊明生平资料的严重缺乏,所以历代陶渊明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汇总自陶渊明所处的南朝宋代颜延之至当代学人的大量相关论述并进行梳理,笔者把它们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并对创新意见进行研读划分,希望能对人们进一步揭示陶渊明的生年之谜。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学校学习型党组织,保持党组织内部的活力,进而带动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全面建设,是推进学校进步和发展的明智选择。本文对建设学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和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考探了《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的由来;提出它是对前人导引术势的精选、提炼、增删和重构,是医疗导引的一个新分支,既不同于散式导引,又不同于套路式导引;它的形成,标志着医疗导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由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它在医疗导引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养牛和健身都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超  刘咸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0):43-48
[目的/意义]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出现了空间不足、环境老化的现象,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的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方法/过程]根据图书馆空间五要素要求原则,从读者属性角度分析图书馆空间短缺的原因是来自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差异,把握读者属性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空间再造。[结果/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给出有效改善图书馆空间紧缩或阅读空间空置率高等现状的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7.
《Literacy》2017,51(1):44-52
This paper reports on some data on the effects of screen‐based interactivity on children's engagement with storybook apps during family shared book reading that were gathered in a 2‐year, small‐scale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in Spain. Data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the storybook app's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the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hem. Our findings show that interactive elements increase the child's autonomy, as they tend to promo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ader, positioning him or her as a collaborator, storyteller, an author or an internal character in the fiction; something that can materialise in exciting narrative strategies that can trigger powerful responses to digital literary texts in emergent readers, including playing, creating new fictions or engaging emotionally with the story. Finally, we argue that the Reader Response models that have been used over recent decades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reading experiences with storybooks need to be revi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current experiences with interactive texts.  相似文献   
8.
自195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至2011年,双边关系迎来了60周年。回顾过去跨世纪的60年,中巴关系在几个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无论双方国内政治格局如何变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和巴基斯坦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断推向更高的阶段,最终形成"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典范,也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60年的中巴交往积累了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和谐世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高度信任;从全球化角度来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是中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保持"全天候"和"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最佳视域;以维护对方国家核心利益为基轴,在事关领土完整、民族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与时俱进,扩大互利共赢的双边经贸合作是巩固和拓展两国"特殊关系"的基石;频繁的高端互访和各领域、各层次友好往来是中巴关系长盛不衰、保持活力的根本源泉。事实上,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越双边和地区范畴,对全世界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年的金克木把笔触深入到文化的层面,通过对历史与现今文化的回顾、比较及分析,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行挖掘与展望。金克木喜欢对历史人物重新进行议论,而他的评价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定位往往不同,而且有的人物还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金克木对他们的评价总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那就是文化意义。因为金克木的写作目的很明确,为时下的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把脉。  相似文献   
10.
An implicit assumption that fostering inclusion means having shared systems encompassing the needs of all children is evident in many aspects of policy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Reflecting th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i.e. testing at around age 5 years) is a statutory requirement on all state-maintained special and mainstream schools in England since 1998. Our argument is that the enthusiasm for commonality has obscured the need to question the value and validity of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possibly some others such as children having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e illustrate this position with reference to data from our recent study on baseline assessment in England. The study encompassed survey data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982 schools, of which 107 were special schools. Between them, these special schools used 42 different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Comparisons between our mainstream and special school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in the nature and perceived value of the schemes used. However, special schools wer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schemes. We suggest that a reappraisal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baseline assessment for pupil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arrants greater critical debate. Without this, there is a danger that a stress on commonality, veiling an inclusion orthodoxy, will ultimately be counterprodu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