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篇
教育   490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存在表层/显性的衔接方式和深层/隐性的衔接方式。文章基于当代隐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作为显性和隐性的衔接手段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性的生成与建立。  相似文献   
2.
遵义方言量词的构形重叠有三种形式:完全重叠式AA、嵌“大”重叠式“A大A”和嵌“把”重叠式“A把A”,前一种和普通话相同,后两种则为遵义方言所特有。本文讨论各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振彬 《培训与研究》2005,22(5):99-101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语法隐喻方式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它增强了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篇分析虽然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它却为外语教学尤其是阅读理解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语篇分析中的衔接理论,对读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增强尤为重要。文章简要介绍了衔接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分类,并对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探求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寻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语法是语言的框架、骨骼 ,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非英语环境的具体实际 ,从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学习对象、英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及语法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透彻地分析了语法的重要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对等句和等式句是语义学中一组很重要的句型 ,它们具有形似神异的特征。形似是从表层结构即形式相似而言的 ,神异则是从深层结构即语法语义分析其不同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中介语的普遍性理论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都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遵循某一普遍性的"天然顺序",即是一个创造性的构造过程。在此过程中,母语影响不大。本文拟采用实验方法,得出中国中学生习得九个英语语法词素过程中所遵循的顺序,并与其他母语学习者习得这些词素所遵循的顺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发现中国中学生习得英语语法词素时同样遵循"天然顺序"。  相似文献   
8.
自从韩礼德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以来,语法隐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语法隐喻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其中,语篇隐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几乎从没有明确地谈论过语篇隐喻,他也没有把语篇隐喻纳入到语法隐喻的系统当中。然而,许多对语篇隐喻感兴趣的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除了概念隐喻和情态隐喻之外,语篇隐喻也应该被包含在语法隐喻系统之中。基于韩礼德的一致性理论和意义进化理论,作者建立了语篇隐喻的隐喻化过程的综合模式,该模式表明语篇隐喻的隐喻化过程包含两个过程:语篇化过程和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3239名学习者的CET4、CET6考试成绩调查显示,男、女生在四、六级考试的总成绩上有明显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在四级考试的听力、阅读、写作与综合测试四个分项的成绩上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在六级的阅读与写作两个分项的成绩上明显高于男生,但双方在听力与综合测试两个分项上的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