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会影响其留学体验,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探究其自我呈现的途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场域的边缘人、交往的分化者、精神空间的建构者、情感能量的获得者、反身性的调适者五种角色进行自我呈现。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行为逻辑共同构成的社会适应逻辑作用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与身份表达。因个体行为与制度间的高度互动性,影响其自我呈现的制度构成包括规制性的安排与惯例、规范性的交往规则、文化-认知性的社会框架。所以高校不仅要在规制性层面进行政策调整,还应当对文化-认知与情感层面予以关注,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历史上二者之关系曾出现过整体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和行为主义特征。新制度主义通过算计途径和文化途径解决二者关系,前者发展成为结果性逻辑和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主张个人理性和集合制度;后者发展成为适合性逻辑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主张集体理性和整合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者认为适合性逻辑是政治行动的基本逻辑,制度既适应环境和集体行为,也改造着环境和个人行为,是消极制度和积极制度的统一。社会秩序是制度分析中的突出主题。从适合性逻辑出发,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和促进合作及发展社会资本是维持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认证制度是保障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认证制度来进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制度,需要在积极营造良性制度环境的条件下,在对认证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的基础上,从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文化认知等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广播电视大学全面更名转型为开放大学的情境下,办学定位作为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与未来行动指南非常重要。为此,通过对“1+15”所开放大学办学定位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存在趋同化、偏高、形式化等现象或问题。依据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认为,在制度环境“不确定性”的场景下,开放大学不得不寻求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认可;同时,为实现技术环境的效率需求,开放大学在办学定位策略上应采取混合策略。为优化开放大学办学定位,需要从创设双层关系重构的新制度环境与基层学术机构办学定位的理性行动两个方面来采取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5.
Based on the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triple identity analysis framework and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pattern and internal logic between the internal identity cognition and the external identity expectation of rural-oriented pre-service teachers through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ethnography. It is found that while they form a dominant identity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policies, they are also endowed with the identity “privilege” and the energized learning motivation, but there are mutual restrictions between policies’ entitlement and empowerment.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norms, they exchange with the policies reciprocally due to the torture of moral obligation, and then consciously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ir identity, but ego and publicity still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underlying logic.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ir ego, they gradually reconcile with themselves and reshape their identity after experiencing identity rejection under the stigmatization cognition. Then, in the process of habitu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ntity, they adopt two different strategies: passive compromise and active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6.
制度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主义是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一支活跃的重要理论流派,形成于1970年代后期,在1990年代以后又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种新进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较充分的显示,学校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强制度环境和弱技术环境的组织。制度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强调认知和权力在制度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制度与市场的统一,显示了制度研究的多角度和宽范围以及制度变化研究的新思路,在组织同形性和多样性、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之间搭建了互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通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导致政策变化的力量主要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集权管理政治、社会本位的文化心理、立法手段的运用、市场力量等。应该指出的是,如果陷入制度依赖,制度变迁的成本就将递增。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制度性存在,制度是道德的基础。学校制度关系是学校社会关系的组成,也是学校社会关系的根本。道德教育在学校社会关系中展开,道德教育过程首先并且主要是学校制度性互动的过程。制度关系与道德教育既有同质性方面,也有异质性方面,扩大同质性并克服异质性是教育从而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黄芳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2):65-72,81
"素养"概念在进入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之前已历经较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意涵和思想。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考察"素养"的概念史,发现其制度化过程包括发端于美国的"理论化"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传播至英国等国家的"合法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及制度扩散的"全球化"阶段(21世纪以来),呈现"同质化"和"松散耦合"现象,中国的"素养"概念正是作为制度的"素养"教育在全球扩散的产物。基于"素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应重视概念背后的多重内涵和价值取向,立足终身教育目标统合教育发展理念,并关注"素养"概念在"松散耦合"机制下的本土化建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核心素养教育"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generally used i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policy studies, and suggests that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public policies is needed.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ree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interest-group approach, the ideological approach, and the technology-centered approach. The second part outlines the conceptual tool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me change in telecoms and media. The third part presents an abbreviated example of such 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U.S. spectrum policies and the licensing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imed at broadening the set of social act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new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