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志怪体善书《桂宫梯》和《青云梯》,反映了古代“敬惜字纸”的民间习俗信仰。这些故事叙事简略,情节单一。借用佛、道教义,运用小说艺术手法,以宣扬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清除异端的文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作用,并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
新近不少见解认为,一般预防不应作为刑罚目的的内容。但是支持这些见解的理由并不能令人信服。这是因为:"刑罚永远把人类当作一种目的而绝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来对待"这一命题是虚伪的,将一般预防作为刑罚目的不会加重犯罪人的刑罚量,刑罚的一般预防效果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因一定程度地适应了市民的需要而受到市民欢迎,并被注入了市民理想。这一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表现了这种具有市民特色的因果报应主题,即以现世报应为归宿,以自身利益为内容,以绝对公平为原则,以市民道德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托马斯.品钦《葡萄园》中潜藏着一种秩序,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新的伦理基调。通过对因果报应在西方的接受、因果报应在小说中的表征和因果报应在后现代社会的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作者重塑伦理基调的社会氛围和理论支撑,从而判定佛教基本理论之一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作者在西方传统伦理遭受重创的时刻重塑社会道德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各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罪刑均衡经历了古典学派的一元均衡,实证学派的一元均衡,发展到一体论的二元均衡。罪刑均衡的内涵随着刑法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也逐步演进并更加合理。我国现行刑法确立、贯彻体现了罪刑均衡原则,成为以报应为基础,兼顾功利的二元罪型均衡的刑法典。当然,在一些微观层面上的不足,也是以后的刑法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后,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佛教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作为代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高峰的"三言"就包含许多关于佛教的内容,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故事情节具有了类型化的特点,即因果报应型、转世轮回型、色欲考验型以及忍辱受屈型,这些故事类型事实上是一种佛教文化心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泰国小说《四朝代》通过对帕洛伊子女命运的设计,集中体现了克立·巴莫以忠孝为核心因缘的佛教业报思想。在克立.巴莫笔下,帕洛伊四个子女的命运各不相同。长子奥恩军人生涯坎坷,后出家为僧;次子达岸自幼出国接受西方教育,归国后参加革命,有一次失败的婚姻;三儿子奥德客死异乡;女儿芭佩婚姻生活不睦。这四种命运都是作者业报思想的反映,忠于王室、孝敬父母的人,其命运结局必定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尽如意。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9.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相似文献   
10.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