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致用,和而不同”作为大学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了当代大学应具有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这种精神的育人功能,努力培育这种文化精神,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的文化品位,增强大学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从校训概念的定义、特征和作用入手,可以看出校训拟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独特性、思想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对200所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训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校训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方面呈现出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的特点。基于此,高职院校对校训问题应树立正确态度,慎重拟制出具有个性化的校训。  相似文献   
3.
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2011,32(4):4-9,22
青奥会作为新生事物,是对现行奥运会模式的发展和补充,也预示着世界性体育战略的变革和延异。对此中国体育应该借鉴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正视2000多年来,体育运动发生的职业化、政治化、工具化、功利化、经济化、外在化、技术化、非自然化、非肉体化、去魅化、非民众性和举国体制化等现象的变化和异化。在正视健康、美丽、友爱和创新四大主题的基础上,中国体育应向青少年学生、白领阶级和平民百姓转移;祛除体育运动中的功利化、实用化、政治化和狭隘民族主义,转向对身体的训练、锻炼、培育和养护;对体育运动的观赏、愉悦、审美和普及;倡扬体育运动的市场化,个体化和自由化;去除异化,解放身体,塑造和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4.
班训,是对班级学生形成的训导文化。通过对100多所学校的班级的班训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可用"6自"来概括,即"自律、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6自"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诠释的是自己同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等诸多关系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这些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我们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6自"可以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在班级进行倡导,但必须做到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职业院校校训构建与践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院校的校训是职业院校办学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其构建可从职业院校校训特征着手,应避免形式化、雷同化、理想化、单一化,并提出校训践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作为合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动力之源和奋斗目标,突出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共性传承与个性张扬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成相杂辞”是一种民间艺形式,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了人的创作。从现存作品看,“成相杂辞”主要产生在楚国东部,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现存成相本,大都以格言谚语集锦为其形式,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用赋诵的方式传播。“隐”和古代的巫史关系密切,由巫转 述的神的预言谶玉器大多是以叶韵的隐语形式表现出来了。到了战国游士和俳优手中,“隐”为纵横策士资为谈助,更成了俳优侏儒亲近讽喻劝谏国君的工具。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根植于古老民族的原始化歌谣。隐语从神的警告变成人的讽喻,就和“谐”合为一体。谐语大都以人的缺陷作为嘲笑的对象,渐变为诙谐调侃的杂赋。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应该发扬海大校训精神,提倡要更广地拓展和深化海大的团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的学习型社会之生活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性的学习型社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其内在本质表达出: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能力;这实质上就是主体生活的不断被发现、被开启、被创造的过程,从而体现出生活的本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之精神具有深刻的一致性.由此,本文阐述学习型社会是对市民社会的一种超越,是塑造未来社会生存的一个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精神的表征,大学校训也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不同的大学理念在校训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大学校训中蕴涵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大学理念:大学除探索知识外,还应当探索并完善道德;除为社会服务处,还应当在社会中倡导并践行道德。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大学中的体现,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