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373篇
科学研究   13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Maltreated youth are at an elevated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behaviors. Coping with the death of a family member or close friend during adolescence, referred to as bereavement, is a stressful event that could potentiate risk linked to maltreatment. However, development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 youth adjustment is a product of multipl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lthough maltreated youth who experience loss may b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behavior problems,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may attenuate or exacerbate youths’ risk for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sychopathology.ObjectiveThe overarching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individual, family, and community-level protective factors for maltreated youth who experience bereavement. Specifically, we aim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ge 12 bereavement on age 16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sychopatholog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ulti-level protective factors at ages 14 and 16.MethodsThe study consisted of a sample of 800 youth (52.4% female, 45.1% African-American) drawn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LONGSCAN), collected from 1998 to 2011.ResultsMaltreated youth who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oss we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externalizing symptoms, compared to non-bereaved maltreated youth (β = 0.085, p < .05). Individual future orientation (β = 0.103, p < .05) family future orientation (β = −0.120, p < .05), parental monitoring (β = −0.123, p< .01), and 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 (β = −0.126, p < .01) each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ereavement and externalizing symptoms.Conclusions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terventions aimed towards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 with a history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who experience bereavement.  相似文献   
2.
张汝舟先生语法论著强调汉语特点;重视语感;勇于探索;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3.
从语源上看,汉英相去甚远,两种语言最大的差异是汉字英词。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和印欧语系。但汉英又同属曲折变化较少的分析性语言,也都不是典型的综合型语言。它们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共通的东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调查以DCT为数据收集形式,对108名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语用迁移从两个层面———社交语用迁移和语言语用迁移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了学生在问候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这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光华先生的《汉语汉字论稿》一书 ,收录了梁先生近年来的论文四十篇 ,内容涵盖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词汇学、方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诸多领域。本书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注意发掘新问题 ,开拓新思路 ;2、占有丰富的材料 ;3、科学的研究方法 ;4、注意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 ,均表现出梁先生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和敏锐的视角 ,是一部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力作 ,一部值得语言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一读的好书。需要商榷的一点是轻重唇音的分化时间问题 ,梁先生主张二者分化开始于唐末 ,完成于宋初《集韵》时代 (公元 1 1世纪初 )。而笔者则认为二者的分化应开始于南朝末年至唐代初年 (公元 6世纪末至 7世纪初 ) ,完成于唐代中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述了几位语言学家对语境构成因素的研究,分析了精读课的特点,指出了在精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境因素与课文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建议教师应该学习更多有关目的语国家的知识,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与中学语言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理论指导上的脱节 ,使现代汉语教学和语文教学都蒙受了损失。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应突出高等师范性 ,建立起适合于语文教学的现代汉语学 ,探索适合于培养师范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缺乏自我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制约病、伤、残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应该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入手,通过成立保健班、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等手段,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服务质量与读者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图书馆服务质量和读者行为的关系以及影响读者行为的各种变量,阐述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不高对读者行为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审美对象的科技论文,是作者通过科学实验和理性思维创造的一种美的结晶,其文体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学术创新、真实可靠的科学美,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形式美和准确简洁、朴实明白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