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7篇
教育   15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文学是祭悼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辽金二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汉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繁盛的面貌。就两朝诗歌的辑录而言,阎凤梧、康金声主编的《全辽金诗》是较为完备的著作。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辽金诗歌仅保存在碑志文献与方志著作中,并没有收录进《全辽金诗》。为使辽、金诗歌的辑录更加完备,兹对碑志文献与方志著作所保存的溢出《全辽金诗》的26首辽、金诗歌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3.
德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发展是从大学的革新开发的,各种专门学院是在大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级后才得到显的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专门教育的兴起开始的,大学建立后大学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国在发展近代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政策,既存在着某些差别,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史达祖的妻子是湘楚一带的一位歌伎,他们共同生活过十多年,感情深挚。其妻死后,他写过11首悼亡诗:有专意写的,也有偶有感触而发的,还有托物言情的。这些词感情深厚,感人至切,但意象略有重复。  相似文献   
5.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高兴、生气与伤心这三种情绪对4岁儿童记忆受暗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在伤心、高兴和生气状态下的记忆受暗示性有显著的差异。(2)儿童具有情绪易感染性的特质。(3)儿童在伤心、高兴及生气状态下记忆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电子教材因其多媒体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环保节能等特点而广受关注,全球已有一定数量的电子教材面世。因显示终端性能的局限性,电子教材却并未如人所愿被顺利大规模推广使用,但这一状况将在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时代得到根本改观。文章分析和探讨电子教材的优势特点、使用现状、平板电脑对其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四川隆昌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现存17座明清时期的石牌坊。古驿道、移民大族、地方官僚、隆昌青石、民房与牌坊的关系这几个恰到好处的因素共同构成了隆昌蔚为壮观的石牌坊群。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篆书知名的第一位书家王澍。绩学工,精研金石碑刻,述亦丰。其所长“玉箸”篆对后世影响极甚。奠定了碑学发展的基础。是清代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Interest in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providing tablet computers to students has grown in recent years, both in UK institutions, and across the world. Limited research stud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higher education (HE),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ettings, tentatively suggesting a range of positive impacts on learners, but little conclusive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ablets in further education (F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 single, mid-size English FE college, which piloted the provision of tablets to bounded group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four diverse curriculum areas. The author was invited to help design the college’s evaluation of the pilot, which would inform a potential business case to extend the pilot to all students. One element w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 with data captured through a series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all 64 students who received tablets, and separate interviews with their ten teachers. Findings are reported here, exploring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ived learning benefits from the tablets: for some learners, this was reported as enhancing the organisation of learning; supporting greater independence of learning and enabling more purposive learning. Barriers to learning enhancement were also identified,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issues (frustration with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learner disengagement (distraction and surface engagement with mere ‘novelty’). Concluding that the tablets’ clear benefits were not automatically transformative, and engagement was not uniform,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 FE managers and leaders of other institutions considering tablets as a possible learning panac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