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了大鼠吗啡与食物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获得与保持的差异,结果发现,经过6轮训练后吗啡与食物都形成相同程度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但5次熄灭测试后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程度没有明显的消退,而食物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明显消退.表明经过充分训练后吗啡与食物奖赏记忆的获得没有显著差异,但吗啡奖赏记忆保持时间更长.成瘾药物所产生的奖赏记忆的长久性可能是成瘾长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尤金·奥尼尔的《漫长的旅程》一剧中的雾意象无处不在 ,它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蒂龙一家都与雾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尤以玛丽和艾德蒙最甚。当蒂龙家的住所被自然的浓雾笼罩时 ,其中的人们则被吗啡和酒精产生的精神上的迷雾所包裹。象征手法的有效运用极大地加深了这个作品的内涵 ,使其具有了更加精深、更加恒久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3.
探讨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PCSA)用于晚期癌痛的可行性。选择晚期癌痛病例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为口服吗啡组,Ⅱ组为芬太尼贴剂组,Ⅲ组为舒芬太尼PCSA组。分析治疗一周内视觉模拟评分(VAS),便秘、恶心呕吐、爆发性疼痛次数,病人家属满意度等五项数值差异。结果显示,三组在同样剂量递加的基础上,Ⅲ组VAS评分低于Ⅰ、Ⅱ组(P<0.05)。结果表明,舒芬太尼PCSA在晚期癌症镇痛效果好于口服吗啡和芬太尼贴剂,便秘、恶心呕吐、爆发性疼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吗啡耐受过程中P物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用吗啡的大鼠侧脑室内注射5nmolP物质其对热板和压力刺激(HWL)的后爪退缩反应时间延长,表明P物质在脑中产生了止痛效应;而在吗啡耐受后的大鼠侧脑室内注射5nmolP物质也产生了止痛效应,但在同样的剂量下,止痛作用比对未用吗啡耐受性的大鼠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5.
孙烨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29-130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家庭悲剧,很多批评家将剧中的玛丽·蒂龙视为这出家庭悲剧的罪魁祸首,因为她不断地吸食吗啡导致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痛苦的深渊。但是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玛丽这一形象,可以得出玛丽是因为不能平衡无意识里的阿尼姆斯与现实中的丈夫詹姆斯·蒂龙,失去了生命驱动力,从而不得从现实隐入吗啡的世界以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6.
每日递增剂量小鼠皮下注射吗啡,使小鼠对吗啡依赖,7d后用纳络酮催促成断或自然戒断.在戒断前皮下注射超热异构内毒素,观察成痛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纳终酿催促成断和自然戒断中给予超热异构内毒素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恢复快.结果表明,超热异构内毒素对吗啡成瘤小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吗啡、食物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获得与保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了大鼠吗啡与食物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获得与保持的差异,结果发现,经过6轮训练后吗啡与食物都形成相同程度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但5次熄灭测试后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程度没有明显的消退,而食物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明显消退.表明经过充分训练后吗啡与食物奖赏记忆的获得没有显著差异,但吗啡奖赏记忆保持时间更长.成瘾药物所产生的奖赏记忆的长久性可能是成瘾长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