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股份制经济,建立证券市场,在筹集建设资金、转换企业机制、分散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规讽诗以含蓄的手法规劝、嘲讽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以兴治济身、振危释惫为创作目的。梁陈规讽诗的选题多讽谏朝政 ,从不同阶层诗人的感情角度出发 ,多向性地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披露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派别之争。其特点以刺官为主。在艺术上 ,因受儒家诗教、诗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梁陈规讽诗呈现出婉曲隐晦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佛道后起于儒家,却能做到与儒家相安无事,甚至相补相成,这是因为佛道两家不同程度的对儒家委曲求全,运用了一系列的主动逢迎手段,从其人性论、教育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见一斑,从中亦可见佛道深层蕴含的浓重的中国式狡黠的底蕴。  相似文献   
5.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朦胧是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舒婷在她现代诗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朦胧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朦胧诗这里,人或主体被表述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能怀疑会思考的“自我”,并由此呈现或彰显出一个与现实、历史、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大写的人”或“普遍的主体”形象。而作为其应有之义的内在性或心灵化倾向,更赋予主体性诗学一种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8.
模糊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其应用的范围之广,它研究的对象从工程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恰当的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即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审美意象和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糊学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概念内涵和根据,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利于推 动真理认研究的深化,指导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滕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滕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