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晚唐抒发人生悲慨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其悲情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背离、冲撞出来的结果。这其中包含有身世、政治、爱情、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
卢德仪为晚清台州名媛的代表,被当时著名学者张文虎赞为孝女、令妻、顺妇、贤母和贞女,是封建时代妇女的道德典范。同时,她又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卢氏今存诗歌33首,集为《焦尾阁遗稿》一卷。内容上其诗可分为感怀、写景、思妇和闲适诗等。艺术上其诗常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多愁苦之音,风格凝重,语言平实质朴,有口语化倾向。以卢氏的成就,在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无疑应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文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文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是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从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展开论述,笔者一要重点论述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美学风格,分别从川端细腻哀婉的风格、如画的意境、奇妙的色彩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在奇妙的色彩文化部分主要以“红色”和“白色”两个颜色为例;二要在川端康成的表现手法中,主要从意识流手法和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展开论述;三要着眼于川端康成艺术美的主要影响,以中国作家余华为例,从风格和关注题材来论述川端康成对余华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以忧郁、感伤的士子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为中国感伤文学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文章主要从作家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情感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郁达夫复杂的个性气质:忧郁的感伤,孤冷的哀怨,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深层心理中斑驳而迷人、凄切而悲苦的生命本真意识。  相似文献   
6.
曹勋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一生中有过3次出使金国的经历,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其使金词虽数量不多,却真实抒发了一个出使议和大臣的复杂心态,既有报效朝廷的用世之志,也有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和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愁。这种复杂的心态亦是宋代众多使金大臣心灵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因曾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一生不失军人本色,忠君报国的志向和报国无路的苦闷,注定其悲情一世。这位悲情英雄情寄笔端,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意境广博、豪放深沉、蕴藉含蓄、刚而蕴韧性、婉而益显豪情的词章。本文试图从辛稼轩生平事迹探究其词作风格及特点,力图还原一个既豪迈狂放、又侠骨柔情——伟丈夫与儿女情集于一身的辛弃疾形象。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和风格迥然的早期小说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变态艺术人格的作用下,郁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感伤沉郁的风格。而这种"忧抑感伤",集中地体现在其笔下的"零余者"身上。作为作家的"自我"代言人,"零余者"以其苦闷感与多余感,揭示出被"异化"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代知识分子"异化"和"反异化"的范本,对于我们今天的"反异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Aristode关于说服的三个策略——心理诉求、理性诉求和人品诉求为理论框架分析顺德楼盘名称的诉求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顺德楼盘命名的这三种诉求都运用得颇为出色,但理性诉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试图从一个角度映射顺德楼盘的语言文化特点,并为开发商给楼盘命名以及消费者选择楼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