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测定谷氨酸的化学发光新方法,确定了该方法的测定最佳条件,并研究了抑制体系的机理。在最佳条件下,谷氨酸浓度在2.0×10^-8-5.0×10^-5mol·L^-1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成正比,方法的检出限为6.0×10^-9mol·L^-1,对1.0×10^-6mol·L^-1的谷氨酸平行测定9次,相对标准偏差为2.5%。该法用于味精产品中谷氨酸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高锰酸钾在碱性溶液中氧化环己醇制备己二酸的实验步骤提出了改进措施,它可使实验过程简化,实验时间缩短,同时提高产物的产率.  相似文献   
3.
曾凡芝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2):123-126,140
以几种不同类型的羧酸为例进行羧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分析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及羧酸结构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位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建立了电位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在硫酸强酸性介质中,用待测样品试液进行电位滴定,用一阶微分法确定待测样品试液的滴定终点体积,方法的RSD为4.07%(n=5),平均回收率为99.6%,该法准确、简便,可用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在亚硫酸钠存在下,高锰酸钾与奎宁、奎尼丁等能够发生化学发光反应,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由此建立了测定奎宁、奎尼丁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 3.2×10-7g/mL奎宁、2.1×10-7g/mL奎尼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8.0×10-6g/mL 奎宁,n=11),2.1%(8.0×10-6g/ml。奎尼丁,n=11),线性范围分别为1.0 × 10-6~6,0 × 10-4g/mL奎宁,1.0 × 10-6~6.0 × 10-4 g/mL奎尼丁.该法可用于复方奎宁注射液中奎宁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在强碱性环境中高锰酸钾和苯酚反应后的溶液在800~900mm范围内的吸收与苯酚初始浓度正相关,该范围内的吸收几乎全部来自于反应后生成的MnO4^2-反应后溶液在845nm处的吸收与苯酚初始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Abs=0.03292C+0.07034(R=0.9954)。该法能直接用于测定苯酚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硫酸铝铁溶液为絮凝剂,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采用氧化絮凝的方法处理活性大黑染料废水,考察了絮凝剂与氧化剂用量比、絮凝时间、温度、pH等对脱色率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絮凝剂与氧化剂的摩尔比为3.45∶0.14,pH=1,θ=30℃,絮凝时间t=1 h,脱色率可达99.13%,CODCr去除率达66.81%.如果采用两段处理法,脱色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9.88%,CODCr去除率达85.13%.砖末二次吸附后,脱色率达99.24%,CODCr去除率达77.05%.  相似文献   
8.
用高锰酸钾法测定钙,酸碱滴定法测定磷,研究了液相沉淀反应制备羟基磷灰石过程中各种磷酸盐的钙磷比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度符合要求,方法简便,可以作为羟基磷灰石生产过程中一种简便快捷的中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锰酸钾-甲醛-S2-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存在的条件下,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可以氧化S2-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据此,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利用高锰酸钾-甲醛-S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硫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检出限为2.3×10-8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2%(6.0×10-7g/mL S2-,n=11),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g/mL S2-.  相似文献   
10.
碱熔法制备高锰酸钾异常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机化学实验中碱熔法制备高锰酸钾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控制加热温度,改变CO2的通入量,改变蒸发浓缩时间及冷却方法,找到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备理想产品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