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89篇
科学研究   34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讨论中,从"应用理科"延伸出"新工科"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和区别,并从此角度探讨了由上述方案可能引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指出,从"应用理科"衍生出来的"新工科"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增加新的工科要素或"基因";其中特别强调了由"创造人所需的有用物"的"工程"定义及其"多源"的综合性质所引发的"设计"与"融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笔者阐述了北大早年尝试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教训并对此加以了说明。结合新经济所要求的"四新",文章分析了"融合"在"新产业"中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在建设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中贯彻"融合"的一些原则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实践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学产研"结合之途做了多方探讨。  相似文献   
2.
少年作家的创作实绩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应该值得肯定,与此同时,其未来发展应该永葆童心,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VB开发的试卷生成系统的功能特点、主界面、整体程序结构框图,以及设计过程中题库目录验证、章数与题量显示、各单元抽题数量的确定及生成分试卷和总体试卷等主要环节的编程技术。该系统以有关课程题库为背景进行了上机调试,均能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4.
真正使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成为系统的经验论体系,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体谟、康德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产生影响的杰出哲学家是洛克。国内外学者对洛克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认为,洛克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是在政治理论、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有关洛克认识论的文章或者完全忽视了二者的关系,或对此仅予以轻描淡写,这样就可能片面理解他的认识论。或者忽视他的认识论中重视理性一面,得出洛克贬低或忽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或者把他看成二元论者。洛克的哲学贡献不仅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英国自然科学的产物.他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使经验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对新科学运动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方面进行了探讨,初步总结出了将教学内容与媒体表现形式紧密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消闲报》上发现的材料来探讨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最早发表的一部章回小说《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奇书》从近代报刊新闻中汲取素材,并混同于轶事趣闻中一起刊登,预示了近代小说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测定电子的电荷量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分析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根据误差传递和随机误差的统计分析理论给出总的随机误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用肖维勒准则推导出异常数值的判断和剔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焊接专业教改教学中,遵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将"产学研结合"发挥到极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整个焊接专业教学中巧妙地应用了配套研发的"数控平面凸轮廓焊床"实训设备,将实训设备产品化,并积极探索将企业产品引入教学,完成整个焊接专业不同教学领域的教学实训任务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将产、学、研有效结合,力求提高焊接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David Foster Wallace was genuinely troubled by what he perceived to be a serious incongruity in the mental lives of elite athletes. To perform with grace and beauty, elite athletes must be ‘geniuses,’ yet in conversation and prose these same athletes often exhibit such vapidity and banality that he was tempted to simply write them off as unintelligent or worse. In response to this puzzle, Wallace developed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the elite athlete aimed a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genius and dumb jock. For Wallace, this was an exercise designed to help him live a more compassionate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