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语言学界批判"伪科学"的缘起发展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也迅速向前迈进,学术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就是有一部分人在弄虚作假,学术界称为“学术腐败”,本文试图对“伪科学”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对中国语言学界“伪科学”现象的发展历史和批判“伪科学”的缘起发展及其走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图书出版中的励志类书籍热潮,在为出版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良莠并存的"精神快餐"。渗透在这类书籍中的伪科学因素,迎合读者的心理需要,搬用现代科学的术语,借助特殊的语言表达,通过强有力的广告宣传,以"畅销书"的营销模式和全媒体营销手段,对读者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智识影响。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梳理,对有效推广科学观念、增强流行读物的知识含量、提升图书品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波普尔的心理学观点;波普尔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是伪科学;休谟对“归纳问题”的心理学解释也是错误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尝试和错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金海 《科学学研究》2002,20(2):138-142
伪科学在我国形成流行的态势 ,有深刻的心理学根源 ,具体包括 :从众心理、选择性解释心理、随机强化心理和暗示心理  相似文献   
5.
伪科学事件作为负面性的具有社会争议性的科学议题,将其融入科学教育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话题。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随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而凸显出来,在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方面,认识分析已发生了的伪科学事件并将其利用起来融入科学教育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阐述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以及伪科学事件融入科学教育的实施问题,科学教育对现实性问题有所意识并加以省思,会有助于实现伪科学事件融入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创的"科学"概念和误读科学概念或误导消费者来宣传产品,利用科学的标签把"伪科学"市场化,模糊了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无视科学划界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本文通过浅谈这种伪科学市场化现象与科学划界问题,警示现实的和潜在的伪科学消费者,应以证伪主义科学观来看待伪科学的市场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俗地说明科学的准确涵义,并将科学与非科学和伪科学加以区别。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伪科学的鉴别能力,并理解科学仍在发展中,需要从非科学中汲取大量营养。  相似文献   
8.
《Africa Education Review》2013,10(1):102-1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outh African psychology lecturers do not place sufficient emphasis in their teaching o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skills in the 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Students therefore often commit various errors in thinking such as hindsight bias, confirmation bias,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the notion of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the idea that correlation equals causation, a reliance on an intuitive sense, reversed burden of proof, and over-reliance on testimonial and anecdotal evidence. Also, little emphasis is placed on scepticism,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phenomena, and demanding evidence for claims about human behaviour,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unscientific and pseudoscientific beliefs to have credibility among psychology graduates. It is proposed that critical skills need to be taught in psychology courses, including rooting out gullibility and replacing it with skepticism, the principle of falsification, demanding evidence to support a claim,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y of evidence, and engaging in probabilistic thinking.  相似文献   
9.
科学自身不能定义什么是"科学"。"科学"概念已非科学范畴,而是哲学范畴。科学与非科学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以"伪科学"与科学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伪科学"缺乏"可操作性"。不具"可操作性"的概念或命题不应该列入法律条文,否则将使法律失去应有的尊严。所谓"伪科学"实际上是科学发展链条中"潜科学"阶段的产物,应该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是自称为科学的非科学。马克思主义历来反伪科学。反伪科学的主体是具有科学判断能力的自然人、共同体和社会;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应该是从“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的定义中抽象出的两个具体标准,即可检验性和创新性(形式的或内容的)。伪科学的判明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