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浓丽华艳的牡丹亭,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采精光。梦生梦死,人生人死,情生情死,死亡复活意象被重复运用。杜丽娘渴求自由,明代没有这种自由,如今有了。然而《牡丹亭》却绽放在最不适合它生长的时间,又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年代里枯萎,这是书中人生生死死外的生死悖论。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sleeping practices and their spiritual meanings in English society. Sleep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life, and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were shaped by a wide range of confession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ologies of salvation and resurrection from 1660 to 1700. The practices, rituals and objects that surrounded and sanctified the bedside highlight distinctive forms of sleep-piety that were supported by shifts in the provision and use of domestic space, by the pastoral objectives of Church divines and dissenting ministers, and by a flourishing genre of published spiritual guides that promoted private household devotion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sleeping practices nuances existing historical narratives about the fragmented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se years. Most importantly, however, it offers a justification of the centrality of pious sleeping routines to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devotional practice by tracing the ways in which religious beliefs were embodied through subjective physical performances of sleep.  相似文献   
3.
屈原被放逐后,南蛮之境的原始荒凉改变了他的心理状态,激发并复活了他的集体潜意识,原生态的楚地巫歌更使他癫狂与迷乱,圣贤原型还魂并召唤他最终融入自然的怀抱.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于丹在《(庄子)心得》一书中的心语及“郢书燕说”式的错误,认为该书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解读出《庄子》的要义,其实质只是一部用经典作为点缀的畅销书,书中所论只不过是于丹个人在现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心得。至于于丹的个人心得之所以能够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则主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国学热”与大众传媒及商业运作方式相互联姻所致。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中期儒家诗学体系之重建,是明清之际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汉族文人自发的文化反思的结果,而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使儒家诗学体系的重建与政教联系到了一起。文人对道统坚守中的人格独立追求,与政统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反映到文学中就是诗教与政教之间的矛盾。文人一方面充满为儒学元典引发的大济天下的理想主义精神,一方面又面临着安身立命的困境,这种矛盾彷徨反映到文学中,变风、变雅由此而生,儒家诗学之复兴由此而终结。  相似文献   
6.
12世纪前后,西欧大陆出现了罗马法的全面复兴活动,这是西欧经济复苏、商贸繁荣、城市兴起等社会变革的反应.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阶层,本着罗马法中契约平等的原则,以自己的经营活动,冲破封建主义的刚性体制,要求明确和有效地保护私人产权.他们以罗马法的复兴为契机,呼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扶助以君主为首的民族国家.法律的复兴根植于社会的变革,变革了的社会又推进了法律的系统与完备.  相似文献   
7.
方言叙事的复兴标志着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边缘状态的方言和俗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冲破重重压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方言叙事与地域经验和民间狂欢化语言的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包容多元性的地方性经验立场,给方言以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保持本土文化的差异化、多样性、生命力以及抵抗外来文化的兼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活并非基督教信仰的专利,而是原始宗教时期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欲求。本文从这一事实出发,在简要回顾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如何演变成基督教的复活思想之后,通过辨析见于新约圣经的耶稣基督的复活故事的“末日审判、圣诞和撒旦”这三大外族神话母题源流,重点论述了基督教复活故事表现在“三一神崇拜”和“必然性循环论”等方面的对三大母题创意性改造,以说明新约圣经及基督教神学对围绕复活主题的各大母题的“记载”和论述,其本质目的在于凸显耶稣基督作为“生命之主”和“复活之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以莎翁后期的四部剧作为例,阐述了莎翁在创作中宣扬的两大庆题,宽容与爱,显示其宗教爱憎,最后引出复活主题,结论为:莎士比亚生活在宗教里,其艺术浸润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说起一个重要诗人时,往往会说他是具有鲜明风格的。但当一种风格太过鲜明时,风格就会成为一种模式,这时读一百首诗就像是在读一首,审美疲劳便产生了。这时的风格已成为一种"侵扰"。一个有挑战和创造精神的诗人,他会尽量抑制本身的风格化,让词语由着自由的心性往前走,使作品呈现出既有自己的独特印记,又不致遮蔽每一首诗自有的纯粹性和区别于其它的异质性。任由语言自如挥洒的方式也附予了哲思性的诗歌一种举重若轻的灵动,这就是大卫诗歌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