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3392篇
科学研究   503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400篇
综合类   27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415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users increases regularly. To understand how users can be satisfied in the complex digital environment of SNS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Users’ motivations comprise four attributes,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convenience. Emo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eir two main categories, that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 draw on complexity and configuration theories, present a conceptual model along with propositions and perform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hrough an empirically study with 582 SNSs users, we present eight combinations (configurations) of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that lead to high satisfaction, which highlight the role of high convenience, followed by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motivations in being satisfied with SNSs. High satisfaction can be achieved both wh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high and low, depending on how they combine users’ motivations. None of the factors are indispensable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on their own, instead they are insufficient but necessary parts of the causal combinations that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in SNSs literature by extending current knowledge on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 and by identify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users for whom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and influence greatly their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
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项选修课设置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项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存在量课时少、开课时间迟的现象,与社会的需要、学生的愿望以及专项选修课自身的教学规律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建国以来 5种版本的全国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进行比较 ,分析了章节内容、教材特点和结构比例 ,认为各版本教材反映了体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我国体操理论及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各版本章节内容的侧重面体现了各历史阶段高校体育专业的教改要求 ,适合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材的发展已形成”体院”和”高校”版二种体系。提出了在 2 1世纪体操教材建议中应探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朱咏贤 《体育学刊》2004,11(5):132-134
探讨了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中指向直接获得竞技状态;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学科自身研究;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具有确定性,但属性还存在分歧;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不成熟,方法运用应注意适用性问题;学科应注重科学学的研究,在科研机制、设置、人才建设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明确了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分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并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出初步设想,即整合相关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7.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5次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构体系、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方案”在培养的定位上,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突出体现了在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新体系;在提高学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能力,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但“新方案”在可操作性、课程分量的比例、对教材的更新要求等方面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68所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应依据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对体育人才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育专业建立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课程管理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质量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对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的专业课程管理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管理的模式,从而很好体现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教育质量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杜也力 《图书馆杂志》2002,21(12):23-26
读者服务质量评价一直是图书馆工作评估中的薄弱环节,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图书馆学界的关注。根据全面、客观的原则,提出了“读者满意程度”与“图书馆服务实绩”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通过权重系数突出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教育,知识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