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urrently, about ten Goryeo dynasty (918–1392 CE) sutra boxes are preserved in museums in Korea,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article is the result of an examination of a sutra box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hereafter ‘Rijksmuseum sutra box’), which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a European audience in the 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in 1913–1914. The Rijksmuseum sutra box differs from other Goryeo sutra boxes. With its altered structure and modified motifs, this box bears significant value, not only for the research of thirteenth-century Goryeo mother-of-pearl art, but also for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s in East Asian lacquer ar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ate of manufacture of the sutra box by analysing th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and its various original and modified parts. For this, an X-ray radiograph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result,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of the lower part, which has been modified and is different from Goryeo mother-of-pearl sutra boxes. Finally, this paper reconsiders conservation and repair of Goryeo sutra boxes, as illuminated b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and repaired parts of this box.  相似文献   
2.
唐前小人传说集中出现在晋代,其作为一种先兆妖异被解释。伴随着对外视域的扩大,小人国成了外域博物传说惯常话题。唐代后海外小人传闻,作为仙话化的彼岸世界异于尘世的重要例证,渲染了异国风光的诡异奇谲。小人及小人国传说,借助于民间造伪,一些出土实物,又较多地传扬于明代隆庆年间。其往往同佛经置于一处,仍带有外域文化传播的鲜明遗痕,还体现了古人的华夷之辨。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提出莫高窟经变中的经架只出现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而且是判定《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特定标志,从而认为第449窟东壁门北有经架画面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本文对第449窟东壁门北是否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进行了辨析,并说明经变中的经架并非判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唯一标志。  相似文献   
4.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4,19(6):132-135
煌文书中有少量的西魏北周时期的民众写经。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可知道当时流通的主要是《大般涅槃经》等经典,在中原地区盛行的佛社组织同时也出现在敦煌民众之间,民众写经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供养、流通和受持读诵。写经题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敦煌民众写经奉佛的社会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5.
西晋荀勖所著《中经新薄》中创立的图书四分法之外是否还分有小类,以及佛经是否归属"近世子家"一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争论,从史料发掘、文献解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并重新评价了该分类体系将佛经收入目录中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与文学结缘。在佛教的影响下,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文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史传亦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表现在六朝史传中非凡之相的塑造、史传对佛教故事的化用以及史传中诵经解脱故事模式的形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颐、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诗歌。魏晋南朝时期,佛经传入中土时梵音并没有随之大规模传入。即使有一部分传入,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适应对方极为困难,故只有极少部分人掌握;亦因为掌握的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汉语“四声”产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佛经转读对永明体的产生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潘红 《科教导刊》2019,(11):66-67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相似文献   
9.
小说《飘》中的主人公瑞特.巴特勒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自觉地运用反讽思维,其反讽的多样性、深刻性使之成为反讽艺术的经典人物。它的经典性体现在——传奇式条件中孕育出的主人公瑞特,以其从语言、行为到命运的反讽性显示了其反讽的严整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