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在阐述巴金在自己两大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激流时期”和“寒夜时期”文化思考视角的转变,展示了“寒夜时期”的巴金对现代社会的物质构成、权力话语意识,知识者的人格构成以及生命本体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巴金 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独特贡献和巴金小说特有的文化超越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彰显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焦虑、恐惧的心态,也叙述了主人公力图超越死亡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体现了罗斯在哲学意义上的"先行到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是相通的。"先行到死"观源自于罗斯自身的犹太性,其最终意旨是"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中国内向型文化的特点 ,认为现代中国文化处于“急变阶段”,并从内向型设计、内向型开拓和内向型超越等三个方面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冬婴的第一部诗集<低处的风声>以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锤炼出诗性饱满的篇章.以坚韧的精神体现出诗歌创作的严肃性和对本质性命题的不懈探寻.他最初的诗歌创作以"乡土世界"作为精神家园进行城乡对立书写.这种书写模式的消解使其跨越"乡土世界"的"狭窄"和城乡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势,以更开阔宏观的视野在新的生存空间开拓着诗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冬婴的诗歌创作始终体现出的对诗歌本体的坚守和诗歌精神的追求,使诗人在"存在"的绝对真理与"在世"的社会正义中寻得双倍的力量,使诗歌寻找到不断发展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两个人物 :康普生太太和昆丁·康普生 ,来探索福克纳小说中观念迷误和人生悲剧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反观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不同文化选择冲突的沉重性与凝滞性 ,从而为所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提供一点启示。显然 ,福克纳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当他致力于表现“人类的内心冲突问题”时 ,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种种偏执、虚妄、迷狂 ,呼唤人们回归人性的淳朴本真。  相似文献   
7.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都把庄子梦蝶看作一个美丽而空灵的寓言故事,但梦蝶故事却包含了庄子欲解脱人生苦难而不能的生存困境.人类深重的苦难使庄子对文明感到绝望,但人类倒退到原始蒙昧状态又是不可能之事,而寄情山水又不能真正消解心中的焦虑.只有当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时,他才彻底摆脱了对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知觉,彻底做到了"吾丧我",达到了一种主客合一的纯粹的审美境界,因而快乐无比.但这种超脱是暂时的,梦醒后依然不得不再此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这是人生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正是庄子蝴蝶梦的深刻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律。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的遗忘性与作为生理层面的遗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遗忘”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和逻辑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并,通过这种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