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智游移是指注意从当前任务或者外界环境转移到内部想法和感觉的现象。尽管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心智游移的代价,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心智游移也具有一些积极的适应性功能。相关功能主要包括外部监控、自传体计划、提高创造力、促进决策和降低负性情绪等。相应的理论解释有情境管理假说、内容管理假说、意识连续体假说等。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为相关功能提供直接的证据,也可以从内容管理、时间管理和情境管理的角度探索提高心智游移适应性功能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徐讦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言人,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异禀、能通天接地、生活于另一世界的“奇女”形象。在其女性人物身上,徐讦寄托了他全部的热情与想象。她们既寄寓着作者漂泊人生的理想与憧憬,也给乱离年代的人们以慰藉。同时通过这些特异的女性形象,徐讦将人物封闭在特定的情境中来探讨爱情哲理。但这些极幻关的女主人公不仅只生活于离奇的情境,而且她们的结局或是浪游,或归于寺庙,或归于尘土,从而更体现了作品的孤寂虚无的关学基调。  相似文献   
3.
在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论视野下,"家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环境的单向认知,表现为个体存在与环境之间互为对立的关系。菲利普.罗斯通过对现代少数族裔的精神离乡、漂泊、生存的关注与反思,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批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误区,为现代人的和谐回归指明了方向。罗斯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传统家园叙事模式以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态内涵,他通过批判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分裂,力求改变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传统认知及存在方式,达到存在与世界的一体性,体现了罗斯作品对人文生态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7.
从自救到自立──重评丁玲小说中的年轻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小说中最具艺术魁力的是一群反复出现的年轻女性。从1927年发表的处女作《梦坷》中的梦柯,到1979年发表的《杜晚香》中的杜晚香,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有相似或相近的性情、心态、遭际、命运,大都是孤儿寡女并游荡在异乡。她们义无反顾地冲破樊笼,走出家门,奋力抗争。这个形象系统清晰地画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从自救到自立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游散文是关于作家旅行见闻思感的真实记录,它既离不开眼中之景,更离不开心中之景。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较强的纪游意识,也创作出不少纪游散文佳作。这些纪游散文在继续了中国古代纪游散文优良传统的同时,又突破了以往的山水写景抒怀传统,以现代意识烛照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内容。可以说,不论时代多么的不同,也不论作家的创作有多少差异,但为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不停的漂泊、流浪、歌吟、寻找和追求着,这是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演进的基本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study set out to explore how Black immigrant academics (BIAs) reconstruct their identities within academe. Utilis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narrative inqui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BIAs came to see themselves across those communities, which we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them in the reformation of their identiti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their lived and told stories emphasised the diversity of their identities that were negotiated with others within personal, historical and situational contexts. The study of BIAs’ lives from their perspective, in which they actively and socially develop their identities, not only provides a lens through which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s shifting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 but allows them to rethink who they are and have become and what influence power relations have in promoting or negating their sense of academic self.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作家爱米莉·勃朗特,浪漫热烈而多情,却清楚地认识到,所信仰的至真至纯的爱情在传统道德的束缚下无法生存.<呼啸山庄>作为她唯一的一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渴望浪漫爱情同时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矛盾心理.爱情与婚姻,浪漫与现实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在这种矛盾面前,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难免会犹豫徘徊.这正是<呼啸山庄>所暗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