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5):I0002-I0002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团队人员与北京天科合达蓝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了6英寸碳化硅(Si C)单晶衬底。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表面物理领域,何珂正是那个“乐之者”。拓扑、自旋、分子、量子,在一般人看来是深奥而且枯燥的词语,但在何珂看来.探索它们的奥秘却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穷万物之理”是他从小的愿望.正是这个愿望带领他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并乐此不疲,执着前行。他会为了一个新的构思而冥思苦想,也会为了一个实验结果而欢呼雀跃。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1967年1月,一位年轻的研究生由北京大学来到了物理研究所.被“相中”后分配在这个所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的原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他在这里近二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激光物理与光学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并获得了以他为  相似文献   
4.
高杜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8):I0001-I0001
薛其坤,男,汉族,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院士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99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凝聚态物理专业)。1984年9月~1987年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奖励》2007,(10):74-75
近日,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小组在块体非晶合金塑性行为及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使制造高强度和大塑性兼具的块体非晶合金成为可能。该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功能材料和新型器件的性能,必须对材料的原子结构有系统的了解,同时发展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方法。现代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揭示材料和器件的多种重要结构现象,包括界面原子结构、结构相变和局域电子结构等。超导和多铁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及凝聚态物理研究热门课题,“电子显微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项目重点关注了电子和几何铁电材料的微结构,深入分析了电荷序和铁电性,局域原子排布和拓扑畴的关联;系统研究了微观结构对新型铁基超导体物理性质的影响。项目获得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主要完成人有李建奇、杨槐馨、田焕芳、马超。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杯足球赛举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全世界球迷都在关心大力神杯的归属.但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捧起了一座科学“大力神杯”。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曹则贤教授和他的同事在拍摄硅纳米结构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酷似大力神杯的照片。据曹教授介绍.这张照片里的硅纳米颗粒在处于熔化状态时受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酷似大力神杯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曹则贤教授介绍,今年2月份,他和同事李超荣教授在进行应力工程的研究,用应力驱动制作各种微纳米有序结构,用于制作微电机系统、光子晶体、可折叠电子学器件等。当时他们是把硅氧化物同贵金属银共同蒸发,用来制取各种硅纳米结构,然后用电子显微镜给各个结构拍摄了照片,但由于照片比较多,当时他们并没有在意。  相似文献   
9.
沈乃澂,男,1938年9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至1998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1998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宣教团和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普讲师团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0.
Anewly made breakthrough in developing the superconducting feeder system for the ITER, 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reactor, has directed new attention to this high-profile teamwork of seven nations in the world. On 19 Dec 2008, the first full-scale prototype experimental component for this mega-science project, a high-critical-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HTSC) current lead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IPP) under the CAS Hef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Science successfully operates at 85 kA for 65 minutes and at a maximum steady current of 90 kA for 4 minu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