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的博物馆如何最大限度地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发展进程、如何与城市文化建设构成互动态势,从而彰显城市的个性特征与魅力,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探讨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博物馆作为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教育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城市或物件的精彩再现、一部浓缩的物化的社会发展简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的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不朽篇章,遥想社会的辉煌进程。  相似文献   
2.
早在甲午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南海横行霸道,并且,以强欺弱撞沉了我国几艘大军舰,邓世昌舰长等上千名海军将士以身报国。海军大臣林则徐在南海喊天:"天耶,我林则徐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名,四不要命,我只要强大的海军。"70多年之后的1910年,清朝政府为了扩建海军队伍,重建海军力量,派出了当时海军大臣戴洵与北洋军统制萨镇冰二位将军同时赴日本,并与三菱造船厂签约耗资68万两白银,制造了一艘钢木结构的舰船充实海军队伍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有一个几成定论的说法 ,即 1 92 6年 3月 2 0日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被蒋介石“软禁”了。但经过查阅和分析中山舰事件的有关资料、考察周恩来在中山舰事件当天的行动 ,表明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并没有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鲁迅小说《铸剑》的写作时间、地点和题材来源、时代背景,作了较周详的考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最后还对作品中的四首歌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每当杨奎松有新作问世,本刊编辑必竞相传阅,在分享他的成果时,总会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历史是这样。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剧烈,政治舞台扑朔迷离。一部与现实纠缠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史,不免让人雾里看花,说不清也道不明。杨先生说,“是历史,就必须求真。”然而,研究中国现代史能够做到“求真”却不那么容易。杨奎松先生已经做出的贡献即在于把那些大家以为熟知的人和事,经缜密的考证而逼进了历史的真实。更难能的是,他注重分析人的心态变化。可以这样说,真正把一些历史人物请下神坛的是历史学家。我们原知道杨奎松先生也是亲历“文革”的五十多岁一代人,但不知他有蹲过监狱的历史。读读这篇访谈录,你能感受到新一代学者的人文情结,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从中反思历史教育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历史认知的差异,对此事件的叙事呈现强烈反差.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报纸有不同的叙事:《广州民国日报》由于党报性质,将事件“掩饰”为无关紧要的局部问题;《申报》作为对政治事件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商业报纸,因事件诡异,信息不畅,将事件猜测为一场内斗、“反赤”运动.两者与历史事实均有距离,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塑造了时人的事件认知.但该事件在两份报纸的版面上,均未占据重要位置和比例.事件的即时影响力,在蒋介石当局的刻意“掩饰”下,在当时国人普遍更重视的北方政局频出“大事件”的冲击下,显得无关紧要.这与近代历史叙事中浓墨重彩、意义重大的“中山舰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叶,是中国遍地烽火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的爱国志士投身抗日战争的烈火中,面对凶残暴虐的敌人毫不畏惧、从不退缩,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就是这无数英雄中的一个。萨师俊(1895~1938年),字翼仲,出生于福建闽侯海军世家,是海军宿将萨镇冰的侄孙,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9.
中山舰事件前陈独秀主张北伐,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不主张立即北伐,从表面上看前后矛盾,其实质是一致的,即以是否对人民有利作为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海军舰队护法旅程的几个侧面 ,用翔实史料叙述“永丰”舰在翊护元首、讨逆靖乱斗争和坚持革命到底的英勇、坚毅的斗争历程 ,说明“永丰”舰改号中山的缘由 ,指出它伴随领袖的英名与其光辉、壮烈的战斗事迹而扬名海内外。文章提出这艘历史名舰重见天日将会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再建勋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