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先队小干部》2015,(3):14-17
开头音乐:《爸爸去哪儿》。李: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风铃叮咚"广播又跟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李晓玲。吴:我是主持人吴丽莎。首先欢迎大家收听《美文欣赏》栏目。李:六(1)中队来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中国梦包含并寄托着无数青少年的崇高理想,青少年是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希望,每个青少年的梦想都是中国梦璀璨的篇章。吴:六(3)中队来稿: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  相似文献   
2.
雪不仅能看,而且能听。 听雪。尤其是冬夜听雪,实在是人生一件快事。  相似文献   
3.
简媜 《快乐阅读》2014,(8):22-22
<正>关于厨房,我们应该有一种雅量接受它是一间屋子里最煽情的地方。我固执地认为,卧室的色调应该趋近透亮的蓝天冰河,或是大雪乍停,从远山小村白茫茫的沉睡中掉出一个陌生客的感觉。我想,搬进棺材硬铺之前,我们最好在弹簧软铺上学习一人份的安静,并且研究一种姿势,避免把孤独睡皱。而厨房,请允许我放肆地说,那才是活着  相似文献   
4.
张良浚 《辅导员》2015,(9):24-25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事业,它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灵魂产生影响,起到引导作用。真正的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一、以爱育人一方面,对个性品质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爱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读《吹小号的天鹅》在冬夜。人言“雪夜围炉翻禁书”,乃赏心乐事,加之天气预报说当夜有雪,所以想试试。饭后潜入书房,先酝酿情绪,临窗抽烟,顺便效仿古人,看晚来天欲雪。雪没看到,倒看见几个人从窗下走过。他们和你我一样,脸上满是费尽心思,却又周转不灵的神情。烟抽完了,雪终究没有落下。作罢。无所事事便看书。然而,我没有  相似文献   
6.
夜袭北大     
《大学生》2015,(Z1):57-61
我们的邻居——北大的同学们似乎在夜深人静时,不可抑制的寂寞总会疯狂地吞噬他们的身体,一口两口,一口两口,一口一口似爪牙,是隔壁的清华……北大同学们寂寞之时在我校园中窥视一番,然后洋洋得意地离去,这似乎已成了一种习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天趁着月黑风高,视觉的骚年们一拍即合,“走,上北大遛遛去!”  相似文献   
7.
人生之冬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春是复苏,夏是炽烈,秋是丰盈,冬则是冷寂,是萧条,甚至是生命的尽头。我个人一直将冬看作是为万物披上一层厚厚棉衣的皑皑白雪,是倒挂在屋檐下晶莹剔透的冰柱,是彩蝶呼之欲出之前那层薄而坚韧的茧。人生之冬意味着我生命不同阶段的冬季,每一阶段的冬季都是一个转折点,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都是一次新生。北京之冬我上大学之前是在北京度过的。那时的我每年都特别渴盼冬  相似文献   
8.
棉手套     
<正>在五彩缤纷的手套世界里,它算不得美丽,但就是这样一副普通的棉手套,让我的冬天充满融融暖意。深冬的早晨,打开橱柜,里面五花八门的手套让我一时难以挑选。犹豫不决之际,一对静躺在角落里的深紫色大手套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副纯手工制作的老式手套,由大头针密缝而成,大茄子般的外形显得有些古怪。我试着戴上它,竟没有任何抗拒感,手很自然地贴合在手套里,冰冻的双手顿时进入了春天。这柔软、暖和的熟悉感觉牵引着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1;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怎么办?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接地气"。一、下水→指导:自成之蹊上蕴蓄"底气"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学祁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  相似文献   
10.
<正>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我理解,卡尔维诺在用这句话表达一部经典作品诞生后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阅读教学中,即意味着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审美有无限的可能性。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学生要实现经典文学文本的可能性审美,必须依靠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