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县选举调查中发现了意见领袖,提出"两级传播"假说,在这之后的"迪凯特研究"对意见领袖进行了详细考察,深化了对意见领袖的认识,而社会学家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研究,为两级传播论提供了佐证。在此之后,传播学者不断对两级传播论进行批评修正,两级传播逐渐发展为"N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在当时,两级传播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之前盛行一时的魔弹论,而且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人际联系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两级传播论对我们认识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社群和网络舆论领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弱水 《海外英语》2007,(10):54-55
学习"冲浪英语天竺游",同唐僧师徒来一次快乐的英语"西游记"。本文文字活泼,观点新鲜有趣,作者本人开有博客,欢迎大家登录,也可与我刊联系具体事宜。连载博客地址:http://ruoshui.diandian.net  相似文献   
3.
丛林有情狼     
《科学大众》2010,(10):26-27
住在加拿大绿宝石国家公园的凯特(Kate)和亨弗雷(Humphrey)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狼,凯特是西部狼群“欧米加”首领的女儿。对她来说原则、职责种责任重于一切;亨弗雷则来自另一个狼群“阿尔法”,成天嘻嘻哈哈。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19日,英国媒体大鳄快报集团下属的《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和《每日星报》(Daily Star)在头版位置向被其诽谤的英国凯特·麦卡恩夫妇道歉,并同意支付55万英镑(合110万美元)的赔偿金。该报下属另两家报纸《星期日快报》和《星期日星报》也在头版刊登类似道歉信。英国报纸在头版位置刊登道歉信自198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而四家报纸同时在头版刊登道歉文章更是闻所未闻。这件事很快在英国甚至欧洲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本文试从法律和新闻学角度,解释欧洲国家特  相似文献   
5.
弱水 《海外英语》2007,(6):54-56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有关英语学习的"冲浪英语天竺游",同唐僧师徒来一次快乐的英语"西游记"。本文文字活泼,观点新鲜有趣,作者本人开有博客,欢迎大家登陆。也可与我刊联系具体事宜。连载博客地址http://ruoshui.diandian.net  相似文献   
6.
从克郎凯特、拉瑟看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谈“中国特色”这一命题,是相对国外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16世纪英国凯特起义以反对圈地为目标,表达了农民对土地产权变革的抗拒。然而,通过对凯特起义《请愿书》进行详细解读,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民因各自利益的差异而对土地有着不同的诉求。其中,富裕农民要求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保护有益于自身利益的圈地;下层农民要求维护习惯保有,对其征收合理的地租和入地费;他们二者联合起来对抗领主,与其争夺公地使用权。从凯特起义《请愿书》入手,可以了解16世纪英国农民真实的地权诉求,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的土地产权变革。  相似文献   
8.
《一小时故事》是凯特.肖邦的一篇短篇精品。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马夫人在本我与超我两种力量较量下,自我软弱无力,最后失控乃至付出死亡代价的心理过程。另外引用凯特.肖邦同年创作的另外一篇短篇小说《一位正派的女人》,对照证明马夫人的悲剧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失衡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弱水 《海外英语》2007,(9):50-51
学习"冲浪英语天竺游", 同唐僧师徒来一次快乐的英语"西游记"。本文文字活泼, 观点新鲜有趣, 作者本人开有博客, 欢迎大家登录, 也可与我刊联系具体事宜。  相似文献   
10.
谭进 《双语学习》2007,(11M):200-201
凯特·肖班是一位曾经被人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被文学批评家们重新认识而闻名遐尔的美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班及其作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滥觞。本文旨在从形式主义角度通过探讨文中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日益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