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并不能包括所有,但在某种情况下,婚姻关系中长期而稳定的施虐和受虐关系,其实是双方共同需要的心理游戏。〈br〉 在某些长期家暴的情况中,女人一直在通过情感隔离、被动攻击等隐蔽的方式激怒施暴者,也就是说,这种女人即使再婚,遭受家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童受虐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并且结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的服务体系这一服务平台,帮助受虐儿童从生理和心理上减少或是摆脱受虐后的影响,帮助在困境中的儿童摆脱受虐受虐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增强儿童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敢于直面历史的创口,最大限度地去逼近历史的真相。他笔下的人物由受虐化为一种不自觉的虐恋,印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残缺与精神的溃败。同时,作家的社会良知,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家对人的尊严维护和对崇高人性的赞美,从而将一个个逆境中卑微的知识分子悲剧故事,升华到一种对生命实体的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从而使这些作品在人性的超越上,有了不同凡响的审美品格,它既是一部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灵魂的忏悔录,又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生具有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凌叔华的《酒后》通过对女性越轨心理以及越轨行为的描写,展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但是由于女性所处的"被看"处境,以及女性主动承担的"受虐"地位,注定了这只能是一次适可而止的偶然叛逆。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女性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接受了男权社会所划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对女性理想化的"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虐待儿童的行为不仅给儿童带来生理上的伤害,更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儿童行为的社会性失范。但是目前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虐待儿童的行为本身及其危害,对受虐儿童群体的心理需求及康复教育体系研究不够深入。通过分析受虐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特点、问题成因及心理需求,提出从法制、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四个方面构建受虐儿童心理康复教育体系的路径,以期为受虐儿童的心理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主流文化,从古至今,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禁欲主义的特征,对性的讨论和研究少有涉及。因而,SM,也就是所谓虐恋,根本不为常人所知晓。虐恋,这种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也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有其存在的科学依据、客观条件和现实土壤,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骂人,确实是惹人讨厌的,不但当时的正人君子深恶痛绝,今天的宽厚长者或少者也常常不以为然,认为如今文坛纷争正是其谬种流传。其实套一句老话:使无公在,不知有几人称王称帝。正因为有了鲁迅的骂人骂世,才照出了种种鬼魅者的原形,使后来那些又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混混儿感到了作伪的困难。但是,我们又是否做过深层次的思考:鲁迅为何如此喜欢骂人?又为什么要骂人?而我此文的论述也旨在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母女之间、师生之间、耶利内克和埃里卡之间三个方面的关系细读了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认为埃里卡在母亲的长期桎梏下丧失了青春,在和克雷默尔的爱情中,女性意识逐渐回归,但她的受虐倾向又让克雷默尔止步。通篇充满了女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契诃夫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性格做深入分析。认为他的性格中具有现代性的因素,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生存状态的绝望化,屈从权力的受虐性,社会价值的破坏性;进而揭示这篇小说灰色情调的普遍化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