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母情深     
3月12日晴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蓝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大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记得那是一年级时,快放学的时候忽然下起了一阵倾盆大雨,那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一场雨。我疾步带  相似文献   
2.
《课外阅读》2016,(6):40-42
<正>回文诗也叫"回环诗"、"回纹诗"。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一种雅趣横生、妙不可言的诗体。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如是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浙江新昌县南明山的大佛寺里,有一尊高几十丈的大佛,寺院周围环境清静幽雅,景色如画,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天然居"。大佛寺有一回文联:  相似文献   
3.
点眼之笔是写作的醒目之处,美文佳作,能够令人心旷神怡,更能沁人心脾,因此美文佳作为人所追求。作为考场作文,能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本身就是综合能力的直接测试,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文章贵其思想,思考而后才有思想,思想而后才有价值,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因此,课题主要是为指导学生如何创作有价值的作品提供一个必要的思路,同时提出了评定优秀作品的基本指标,那就是文章的思想性,这是其价值性的直接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柏拉图在《共和国》里谈到正义时,说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故事。在小亚细亚古国吕底亚,有个牧羊人叫盖吉士,有次牧羊时大地震动,他掉进了一个裂洞里,在洞里捡到一枚戒指。如果他戴了戒指,把戒面朝外,他就会被人看到;如果把戒面朝内,他就可以隐身,别人看不见他。发现戒指有这  相似文献   
5.
清代词选多为专业词家编纂,手眼甚高,在选本的功用上,往往侧重于推尊词体、开宗立派,而于示人词法方面则略有忽视.许昂霄坐馆于涉园张氏,因指导张氏子弟填词之需,编选《晴雪雅词》,评点《词综》,偏重于词法的讨论与示范.另外,《词综偶评》、《晴雪雅词》的选词理念和批评主张,对浙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所批判,提出尚自然,贵性情等创作思想,来纠正浙西词派的偏至,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浙派的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的每一门课的教授都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讲过这么一句话,他们常常说:"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青少年时代,不仅清统治者提倡城隍信仰,且其特定的居住环境、家庭环境都洋溢着浓厚的城隍信仰的氛围。城隍信仰中"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吏治精神,对青少年林则徐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在官宦生涯中,林则徐遵守国家礼规,组织、参与了城隍官祭活动。出于"忠君爱民",林则徐最频繁组织、参与的城隍官祭活动是水旱的"祈报祀"。林则徐对城隍信仰的基本态度是"真信无畏、大敬不黩"。  相似文献   
8.
正没有连衣裙的夏天,一定算不得真正的夏天。职业套装,是一种干练,一种朝飞暮卷;牛仔七分裤、白色T恤,是一种素色,一种风日洒然;荷叶褶皱的纱衣,是一种俏皮,一种玲珑豆蔻。可是,连衣裙却是和夏天一块儿呼吸的水灵,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细细的腰一摆,便是万种风情。  相似文献   
9.
他叫雨晴。没错,是"他"而不是"她",不知道他的名字是"雨过天睛"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曾狠狠地嘲笑过他,长得挺man的,名字却那么娘;他也狠狠地嘲笑过我,长得挺woman的,性格却那么彪悍。只是谁都没想到,我们后来会变成那么好的朋友。我们一样骄傲,一样坏脾气,一样执着,一样有梦想。曾经有人怀疑过我们的关系,猜测我们是否是打着朋友的旗号谈恋  相似文献   
10.
郦道元《三峡》中的“晴初霜旦”应解释为“天刚放晴并且下霜的早上”,而不是“天刚放晴或者下霜的早上”。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下霜是与天晴紧密相关的气候现象。从古至今,在中国古典诗文中,“霜晴”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晨霜》中亦有生动体现。当代城市读者对“睛初霜旦”的广泛误读,是由于远离传统农业文明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