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孩的宣告     
严琼 《班主任》2015,(2):54
这节课,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不用翻书,我就能流利地背出文中的一句话:"好大的皂荚树啊,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不光是因为我已教过多次,更是因为这句话背后有我的愧疚与反恩。那是刚走上讲台不久,我带着五年级学生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琅琅  相似文献   
2.
李靖 《军事记者》2011,(3):39-39
全媒体时代,从"报网互动"步入"报网融合";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报网融合一路走来,有欢歌也有迷茫;有艰辛也有希望。结合此次西藏嘎隆拉隧道打通的报道,下面我通过两进墨脱的采访经历,谈点报网融合的感想和思考。搞新闻的人都知道:干摄影累,冬天进藏苦!但摄影人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辛苦换来的照片别人看不到,没人分享他的拍摄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们的印象中,植物永远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或苍劲挺拔,或摇曳多姿,或清香柔软,不像有些动物,会张开血盆大口,充满了力量与攻击性。然而,植物界也隐藏着一些可怕的"杀手",遇到它们,切记敬而远之!身穿盔甲的遮阳武士——美国皂荚树  相似文献   
4.
河水温婉,抚得河底石溜溜滑滑地泛起五彩光泽。石板鱼踩着春汛结阵而来,瘦瘦的河流便漾起鲜活的生趣。河岸处有瓦舍,高低错落地散落,其间出入的人丁守一方日月,侍弄几片瘦条条的田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树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离城不过五十华里的路程,不足一小时的行车时间,想回一趟家,往往要超过月里四十的时日,想来也为自己都记不清的烦乱事而丧气。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心头的腻洗去。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  相似文献   
6.
7.
[案例] 《高大的皂荚树》是人教版小学六年制第七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高大茂盛的皂荚树以及它带给同学们的欢乐与方便,赞扬了皂荚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8.
朱方萍 《现代语文》2007,(4):111-111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七册《基础训练4》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1.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2.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  相似文献   
9.
,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毗邻。"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又由于它地处偏远,隐于高山峡谷之中,也称"隐秘的莲花"。墨脱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景色秀丽,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这里到处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飞流急瀑,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随着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新改建标志性工程噶隆拉隧道的全线贯通,未来对它的开发也会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更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文化载体。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学生生活、学习,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长远和潜在的影响。教师的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变迁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及进步情况。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对近30年来教科书课文中的教师形象(主要是内在形象)变迁情况作粗浅梳理,并简要探讨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