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249篇
科学研究   228篇
体育   223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成  朱宝德 《精武》2003,(2):12-13
八极拳之全部拳路共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此外,有散招散手多种。  相似文献   
2.
3.
何执中,字伯通,浙江龙泉上河(今兰巨乡豫章)村人,生于北宋神宗庆历四年(1044年).家贫力学,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土高第.初任海盐知县,有政绩,惠泽百姓,土民记其"十异";后调台州、亳州通判,任上,治政、断狱,颇见才具,深得殿中侍御史蒋之奇的赏识.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召为太学博士,继迁王府教授兼端王侍讲.  相似文献   
4.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王玮 《武当》2004,(3):20-21
修炼赵堡太极拳,从形知、理知、法知、心知、身知人手,经主宰自己,控制形意,运化修炼,明身了性,出真心真意,真知之功,达见真用真之能。  相似文献   
6.
胡克禹 《武当》2004,(3):17-1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与事物间的区别,就要十分重视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极拳也是如此。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陈式太极拳善用缠丝弹抖之劲,爆发力强;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功能架竿     
林丽 《中国钓鱼》2006,(5):55-55
为解决钓友出行方便,市场上现有一种多功能架竿:一只架竿能解决您不同的需求,它可架手竿、海竿、手海两用竿。它体积小。有两节方形不锈钢铝合金竿,三个滑动不锈钢两节铝合金圆管支竿天线(可同时架三支海竿),收缩长80厘米左右。八字形两节伸缩不锈钢支架,稳定性好,重量轻,多用轻便是它最大的优点,相信它会让您的垂钓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8.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武术家和兆元(1810~1890)创编,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称,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机结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质朴无华,却技击性极强,招招蕴涵搏击之意,势势技法鲜明。与人交手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轻灵之间“听”得准对方虚实、轻重、攻击之意,引劲落空,在得机得势之间,柔化刚发对手于  相似文献   
9.
在《体育教学》2003年第2期上,看到《不宜用往返跑练习速度》一文,有些不同的认识,借此文与陈国英老师探讨,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不宜用往返跑练习速度》一文中,陈老师的观点如下:1)往返跑不宜发挥学生的最佳速度;2)往返跑不利于快速跑技术的系统掌握;3)人经常练习往返跑形成不正确的跑的姿势;4)往返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速度,却不宜发展学生的位移速度。笔者非常赞同陈老师的第4个观点。在第4个观点中明确阐述了往返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速度,而陈老师的第1个观点中却认为往返跑不宜发挥学生的最佳速度。如果这个最佳速度专指位移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