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8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化思潮中,张承志与王朔分别被当作精神价值的两极,这当然与他们极端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倾向分不开,前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旗手,表现出对乌托邦信仰信念的执,后被当成痞子学的代表,是不负责任的颓废虚无的破坏狂,一般人区分这两主要是从对商品经济冲击的态度来判断的,前是拒斥世俗化,高扬道德伦理的信念的,后则是拥抱一切低俗欲望利益的,这样的判断表面看来似有一定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在我看来,张承志与王朔的极端表现实际均是革的一个后果和反应,其心智世界中均伏有十年浩劫的某种遗传。  相似文献   
2.
虚无抑或陌生?——勒维纳斯死亡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死亡就是虚无,只不过虚无被包含在了存在之中.勒维纳斯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一种毁灭他人的倾向.为了使他者不受我的侵害,死亡必须被看成陌生,从而赋予死亡以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平淡中见深远——解读海明威的《雨中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篇小说《雨中猫》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它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展现了主人公的迷惘与虚无,令读者真正领略海明威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北国九月天,蛙鸣稻香,十里醉秋阳。在金秋的怀抱里,沉心于多彩的大自然之中,静思于数载喜忧的轮回之后。你会觉得沉思有多么的可贵!学会沉思吧!或许我们白天在灰色的水泥钢筋中穿行,浮躁占据了心灵,快节奏、高压力使人无法平静。但在弥漫豆麦甜香的雨夜,我们可以静坐窗前,聆听自然神奇的声音。心中那片片涟漪荡漾开来,幽幽的一壶清茶,软软的一捧细雨,湿润着夜也湿润着心。一切浮华都烟灭灰飞,一切虚无都九霄天外。沉思下来,只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诗歌中“烟”和“月亮”“钟声”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而延引出的使人产生无限联想神秘味道,和它的隐秘色彩所能使从悟到的灵趣和妙趣。  相似文献   
6.
《祝福》通过叙述“我”旧历年底回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祥林嫂无辜而悲惨的人生,剖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实际社会问题和民众疾苦面前无奈、孤独与虚无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7.
一.文本解读1、文本的内容、价值与地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同凡响,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还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二者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虚无     
花瓣零落成泥,依然花香传递,生命归于尘埃如花瓣零落,依然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在现实社会里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标杆,无畏地抵抗绝望、堕落与虚无,从而获得激情,明晓行走的方向——那就是书籍,它是智慧的传承,精神的支撑。然而,在青春文学泛滥的今天,在娱乐精神大行其道的时候,轻松愉快的阅读方式成了读书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作为谙熟古典文学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作家,川端康成既深得传统的佛教禅宗的无常思想,表现了人生虚幻、生死轮回的“悲哀美“;又接受佛教禅宗对于虚无的顿悟和化解,阐释了寓有禅机、充满思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在不断的建构和解构中力求突破传统的话语样态,寻求自己的身份空间。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兴起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是对文学艺术自律论的逆动;其丰富了文学研究方法,扭转了文学边缘化的逆境。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新变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多学科学术资源在文化研究中得以整合,但文学理论自身的问题视野与价值立场却在文化研究中缺失。文化研究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同盟,其在价值多元的口号中生成虚无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