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80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红楼梦》中林黛玉即席吟诵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四座惊叹。她在宴桌上的优雅从容,更令人钦羡。餐桌,并不仅仅是饮食男女满足口腹之欲、呼朋唤友、觥筹交错的场所,从很多  相似文献   
3.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不论写"哭"还是写"笑",无不生动传神。作者正是巧妙地抓住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物一"哭"一"笑"的特点,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们各自独有的情感世界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班级萌事     
廖哲勤 《小学生》2015,(Z1):58-59
挑战书六(1)班的女生们:我们全体男生正式向你们发出挑战!由于班主任过度宠爱你们,我们男生实在忍无可忍!如果说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是"重男轻女",那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班新时代的"前卫"思想是"重女轻男"。虽然你们的成绩比我们好那么一点儿,作业写得比我们漂亮那么一点儿,大人面前比我们乖那么一点儿,但凭什么说我们不如你们?总有一天,我们全体男生能够拽拽  相似文献   
5.
厚厚的一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包罗万象,体大思精,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面对这瑰宝,能够读完全书的中学生真的很少,这除了《红楼梦》本身带来的阅读障碍外,主要还是要反思一下这部书的导读策略。常见的《红楼梦》导读往往选取书中几回内容来开展几次课堂教学,然后就希望学生兴趣盎然地把《红楼梦》全书阅读下去。这样的导读未免过于简单了。《红楼梦》不简单,中学生能把它读下去很不简单,所以只有不简单、不粗糙的《红楼梦》导读教学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乐  相似文献   
6.
师:本课为长篇节选,所以应该首先注意前后情节上的勾连。《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序幕,通过这部分我们可以了解相关情节及人物关系。Ck:屏幕出示人物关系表)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倾向和生活道路。宝黛之间在爱情上的纠纷 ,实质上是反映了思想上的冲突 :一个是积极拥护封建制度 ,一个是极力反抗封建制度 ,钗黛俩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具有鲜明的对立性。薛宝钗热忠于功名富贵 ,把自己的希望与年青人的出路完全寄托于封建统治阶级 ,强调“男人们读书明理 ,辅国治民 ,这便好了”;以“仕途经济”规劝贾宝玉 ,要他攻读时文 ,见宝玉不听 ,就冷冷地旁敲侧击。这些都说明她对封建制度是由衷地拥护和支持的。而黛玉却纵容宝玉“调脂弄粉”从不以“仕途经济”相…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丧母后被接进贾府是将其作为陌生人看待的.她不仅不熟悉贾府的环境,亦不认识阖府所有亲眷.凭林黛玉母女同贾府的至亲关系应是府中的常客.故而,对林黛玉详尽介绍人物身份等做法有瞒蔽读者之嫌,不合事体情理.然而又不能对此举轻易作舛误或败笔论,应是大有深意存焉.仔细想来,红楼梦>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诸多短梦小梦联缀而成的.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写犹如记述一场小梦,这充分显示出宏著的梦幻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有句俗语说得好:“人配衣裳马配鞍。”服饰是人的身份、性情、风度、处境的表现与标志。中国古代画家画人物,“头脸儿”是最需下功夫的部分,其次便是“衣纹”。善于绘画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非常重视人  相似文献   
10.
伟大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在作品的关键情节--黛玉之死中说的三句重要的话,是黛玉之死心解的绝好突破点,由此揭示出黛玉身上的崇高的力量所高扬的刚性之美,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