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真题回放 乘车经过县市之间的交界处时,人们常会看到"××(县市名称)欢迎您"这样带地标性的标语,让人倍感亲切的同时,也产生一种欲了解该地的心理. 请你以"_______欢迎您"为题写一篇作文,展示本市(县、央企)特色,如风土人情、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产品、特色风景、特色人物等,让想了解的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要求:①先补充题目,只能填你所处或曾生活过的县市、央企名称,如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洪湖等;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不得暴露考生真实姓名和校名(可用化名代替),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最近 ,该项目被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中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计划 (GCTE)列为核心研究项目 ,分类级别为一等 (这是GCTE给予研究项目的最高支持 ) ,开展该研究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被列为IGBP的第 1 5条国际标准样带 (图 ,见封三 )。最近 ,GCTE主席Noble教授致信项目首席科学家彭少麟研究员对此给予正式确认 ,并表示祝贺。信中指出 ,评委们认为“该项目的 6个课题无疑给科学指导委员会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该项…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凯悦  宋永永  薛东前 《资源科学》2020,42(7):1311-1324
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1990—2015年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形成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用地规模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5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明显,2005—2010年用地规模扩大最显著。②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主体延伸和局部填充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密度在区域上呈现“一极两翼”的空间结构特征,关中平原地区是乡村聚落核心集聚区,银川平原—六盘山区—陇东高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豫西盆地内乡村聚落集聚与分散趋势并存。③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形成受到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地形起伏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等是主要的自然作用力,人均粮食产量、总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比重等是关键人文驱动力。其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用地规模空间格局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子的影响。④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影响差异显著。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高原风沙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影响最为广泛,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粮食生产与区位条件对灌溉农业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4.
苑韶峰  干欣怡  唐奕钰 《资源科学》2021,43(7):1361-1374
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以促进宅基地退出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下构建基于贡献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对浙江省典型县市进行测算,探讨了宅基地退出中各主体的贡献和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区位差异。结果表明:①以宅基地退出中农户与集体的机会成本和政府的投资成本为依据,测算得到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接近于改革试点地区的地方政策标准和典型实践案例;②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中各主体的贡献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城乡梯度性。农户和集体的贡献均呈现慈溪>义乌>嘉兴>泰顺>云和的分异特征和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递减规律,政府的贡献呈现嘉兴>慈溪>义乌>泰顺>云和的分异特征。③不同地域和村域区位对应不同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不同地域下,嘉兴、慈溪、义乌的农户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泰顺、云和的政府和集体分配比例较高;不同村域下,城中村、近郊型村庄的农户和集体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远郊型、边远型村庄的政府和农户分配比例较高。基于此,应根据区位差异,关注各方利益损失,遵循“按贡献分配”原则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省安岳县境内的兽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报道兽类共同30种,分5目12科,其中属东洋界的有15种,广布种15种,我国特产的有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Ⅱ级1种,省级保护动物2种。  相似文献   
6.
王会荣 《大观周刊》2012,(19):175-175
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管理的人文环境。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在这儿我要提到的是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典型城市化样带建设用地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城市化样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基于深圳市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5个时期的TM/ETM(SPOT)影像,选取沿107国道、205国道两侧的城市化样带,通过道路缓冲区分析的方法,计算建设用地变化速率(ΔP),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道路沿线建设用地增长过程表现为时间递减效应、向外蔓延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减缓,同时道路对建设增长的影响范围不断向外蔓延,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增长速率越快。提出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发展的基础上提高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9.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主要农业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预期的成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