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窗》2010,(7X):6-6
<正>陈恩禄是巴南区人,当了35年的老师,退休以后,他又开始了新的工作,那就是免费给孩子们讲课。"我到山区学校宣讲,不怕山高路远。"听到陈恩禄老师谈自己步行去讲课的事,不少人都不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6月3日,中国期刊协会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为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 0年的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旨在激励为中国期刊事业发展倾注毕生精力及对期刊事业发展作出有益贡献的期刊工作者。据了解,被推荐人员必须从事中国期刊出版工作30年以上(含30年),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且未出现过重大责任事故。地方期刊社,由各省(区、市)期刊协会推荐,经当地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后报送中  相似文献   
3.
张晞 《军事记者》2015,(2):42-43
从寻常中发现事物的不寻常处,继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成好新闻,这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硬功夫,也是许多记者的不懈追求。要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必须具备吃苦耐劳、深入现场、细心观察、逆向思维、善于研究等能力素质。著名新闻人范长江就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正>黄济先生虽然已驾鹤西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先生鹤年已过九旬,他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求索人生路";第二个三十年,是"风雨大洗礼";第三个三十年,是"花甲展新姿"。这最后的三十年,用先生自己的话讲,实现了"三黄":"黄济,已到了近黄昏时候,却成了黄金时代。……我将尽毕生精力,使老有所为,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自从黄先生走后,他慈祥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清楚地记得第一  相似文献   
5.
梦的色彩     
正2014年7月5日晴因为有梦,所以有追求,因为有梦,所以有期待。——题记是梦的指引,让我们废寝忘食的学习,是因为期待梦想成为现实,我们才能不辞辛劳,刻苦努力的学习,让我们放飞梦想,绽放梦的色彩吧!袁隆平梦见自己的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人,能大到可以在下面乘凉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对梦  相似文献   
6.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3):121-121
2022年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俗称世界读书日),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锦贵教授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精装,上下卷)。该书的前身是《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自该书出版至今26年来,王锦贵教授继续对这一主题不懈研究,即使2009年荣休后,仍投入极大精力研读、思考和撰写,一部60万字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终于告竣。这是王锦贵教授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倾毕生精力完成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人物简介:黄旭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殖民教育资料严重匮乏我是从1984年开始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的收集工作的。1986年,在查阅档案时发现两本日本人撰写的我国东北教育史的著作,一本是山田丰君著,1933年出版的《满洲教育史略》,另一本是嶋田道弥著,1935年出版的《满洲教育史》,都是宣扬"满洲自古自成一体,不隶属于中国",美化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功绩"。为反驳日本人美化侵略的历史观,揭露日本侵华期间奴化、殖民教育的实质。我潜心研究,在1991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东北地方教育史》,并获得全国教育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从此,走上了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9.
石兵 《家教世界》2015,(5):42-43
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哪里?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珠穆朗玛峰的名字。在世人眼中,那里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而在登山爱好者看来,那里更是一个穷尽毕生精力也要征服的圣地。但是,近年来,这座白雪皑皑的圣洁山峰却有了一个不雅的称号——"世界最高垃圾场"。原来,每年大约有数千名登山者试图登上珠峰,这些人要携  相似文献   
10.
朱永新 《新教师》2020,(1):16-17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