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泱泱中华.历来称誉“诗之国度”。在灿若星河的诗人群体当中,有一人是最华彩、最夺目的亘古恒星。他那响自天外的绝唱,片尘不染的襟怀,飘逸绝伦的风度。济世安国的壮志。千年以降,仍然深深震撼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经过几轮反复投票,30位当代泰斗级中医大家获“国医大师”称号,何任教授是高票当先的浙江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相似文献   
3.
对中唐诗人的“兼济之志”,尽管历来评论者多有涉及,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且多认为中唐诗人的人格有着两面性,笔者以为此议值得商榷。本文试从中唐诗人的思想意识、审美追求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诸方面论述其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法自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第25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古今诸多注家脱离具体的文本实际,对其多有不确之解。立足《老子》文本实际,从句法结构、词语古义、原文内涵、话语背景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考量,“自然”当解为“自然界”或“自然物”、“自然法则”。作为《老子》主要的论道方式,“道法自然”义为借助自然物象或规律来阐发大道内涵;作为《老子》重要的济世方略,“道法自然”义指以自然法则规制世道营作,让世人返璞归真,令天下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5.
王立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S):184-184,122
苏轼一生虽饱经磨难,仍创作了无数不朽的篇章。其思想中的济世、困惑、超然、淡化心理,影响了其一生的文学创作。掌握其创作心理,对于进一步理解其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军 《上海教育》2014,(30):60-62
师境,为师之境界也。关于"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强调师之作用。师的作用决定于师者自身的精神立意,不同师者的教育境界自有高下之分。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第286页)。孔子自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伟业以来,  相似文献   
7.
道教济世度人思想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也必然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先秦道家、儒家、墨家以及原始宗教巫术救助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任何宗教信仰或是宗教观念,都是一定的物质生活的反映,都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诸侯混战连绵不断,社会政治极度黑暗的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十分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迫切希望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抚慰自己心灵上的恐惧和创伤,这是道教济世度人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彰显的并非是“跃马于边关,厮杀于沙场”的报国立功的信念,而是体现了“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西北望”并非实指西北边疆,而是八卦中的乾位,代表君主所处之地.“射天狼”则表达了作者与新党集团作斗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匡正时弊、济世救民、兼善天下的宏伟抱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崇尚仁义,坚守信念,刚直不阿,藐视权贵。他所强调的士人的志向、节操、尊严,既表现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境界的孜孜追求,又表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坚持理想、舍生取义的傲岸性格和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