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90年代小说的扛鼎之作,《白鹿原》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思考在其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上亦可见出。本文以田小娥形象为中心,通过分析这一"新"人形象身上的传统守旧因素,辨析其中凸显的性别政治关系,认为不仅女性悲剧命运的主因是其传统的守旧性,甚至民族命运的曲折走向也可在其中寻到端倪。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曾在文坛上引起了一场少有的震动,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女性命运的悲惨尤其令人震颤,试从田小娥追求自由的本能个性与强大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角度论析了其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白鹿原》塑造了田小娥这一具有丰富解读性的女性人物,对其形象的解读众说纷纭。目前,学界已经注意到了田小娥这一形象的女性意识,但是对其自发的觉醒路径关照不足,没有突显田小娥这一自我觉醒的女性形象与以往被启蒙者、启蒙话语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视阈下,把三重人格理论和升华防御机制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人物田小娥,展现其女性主体意识从觉醒、实践到升华的完整路径。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是作者陈忠实在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人格形象最复杂、心理描写最细微,把握好田小娥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她悲惨命运的根结所在。田小娥的多重人格导致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尾,这种病态性心理是由社会、家族等外在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李红 《现代语文》2007,(1):76-77
田小娥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抗,其实质是在追寻一种传统的正常的家庭,她对父权的背叛只是为了改变妾的地位,达到妻的理想境地。求而不得,她不得不以性为交换筹码换取生存。她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沦落,导致了她的反抗注定以悲剧谢幕。  相似文献   
7.
电影《白鹿原》以田小娥为叙事主线,导致小说厚重的民族历史主题被消解。导演的美学风格、影片的情色商业性、碎片化的时代及叙事的正确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此种消解,也是影片女性叙事策略选择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劼 《大观周刊》2012,(47):40-40
独倚门楼的眺望,烟阁的放肆,寂寞的皮影戏,田小娥向往欢喜,能生儿育女,带着梦想和期待,痛苦死去。翻腾的黄土山川,沉寂的河流浅溪,萧索的天空,破碎的冰块,光秃的田野,羸弱的野驴,这个世界尽管残缺,诸君可愿离去?人最怕的是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轮回,却想方设法要别人屈服于自己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塑造与传统的伦理纲常背道而驰,正是男权意识下,女性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导致其悲剧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田小娥,白鹿原这个古老村落变迁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人,以潘金莲似的悲剧人生演绎了她和白鹿原上两个家族的两代男人之间的爱恨纠葛,致使自己最终成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而田小娥人物形象的内涵并不止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法从人性、文化、宗法等角度解读田小娥,希望丰富其作为封建社会悲哀牺牲品的人物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